<h5><br></h5><h5>袁松年,又名袁十,字鶴文;廣東番禺(今廣州市 番禺區(qū) )人;早年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學(xué)習西洋畫。當時康有為 ,呂澄, 陳獨秀等主張利用西洋畫法,變革中國畫。袁松年受到他們的影響,毅然放棄西洋畫,專事國畫創(chuàng)作。并提出了"國畫合理化"主張,做了許多借西洋畫法新國畫面目的嘗試。解放后,袁松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會員,上海文史館館員,黃浦區(qū)政協(xié)委員。</h5><p><br></p> <h5>袁松年早年學(xué)習過西洋畫,素描根基很扎實。后來改學(xué)中國畫時,正值"四王"萎靡柔弱和軟甜俗賴的畫風遭到 批判 。陳獨秀等人提出"美術(shù)革命"的口號,旗幟鮮明地宣稱"若想把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畫的命"。在這種輿論環(huán)境下,不僅"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的畫沒有市場,"元四家"的畫也不受歡迎(因為"四王"主要是學(xué)"元四家"中的倪云林和黃子久 ,康有為就明確反對過"元四家"的畫風)。袁松年便把目光投向了"水墨蒼勁"的南宋院畫。</h5> <h5>他從臨習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作品入手,旁及荊浩、關(guān)仝、李成、范寬等,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畫汲取了西洋畫的養(yǎng)分,講究透視比例。色彩豐富,層次感強。他的畫也吸收了宋畫的優(yōu)點,可行,可望,可居,可游。風格厚實,高古。設(shè)色明艷脫俗;山石先以焦墨勾出大致輪廓,再以小斧劈皴或雨點皴皴染出明暗,最后用 濃墨 或 花青 點苔。</h5> <h5>樹木刻畫較細致,往往先以毛筆勾出樹干和樹枝,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根據(jù)樹的種類畫上不同的枝葉。袁松年的畫的有一個突出特征就是枝葉描繪細致,很少用點葉法。和同時代的國畫家相比,學(xué)過西洋畫 的袁松年更注重寫生。他有一枚印章"我?guī)熢旎?quot;,他的山水畫不同于明清那些閉門造車的"書齋山水"。少小離家,豐富了他的經(jīng)歷和閱歷。</h5> <h5>他以造化為師,描繪目之所見,心之所志,晚歸的商船,早起的漁民,還有童年生活過的石馬村......開闊的眼界,雅俗共賞的意境,使袁松年的作品歷久彌新。</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