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姐妹倆手足情深,晚年生活低調(diào)</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李敏李訥從少年到晚年的珍貴照片,姐妹倆手足情深,晚年生活低調(diào)。</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9</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36年,李敏出生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革命中心延安,當時處</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于戰(zhàn)爭年代,物資緊缺,我軍主張官兵平等,作為主席夫人的賀子珍生活上也沒有特殊待遇,李敏剛剛生下來時,又小又瘦,若人憐愛,當時大家都來看望賀子珍母女,鄧穎超看到嬰兒時,憐憫的說,這真是個小嬌嬌。于是這個可愛的小嬰兒有了自己的小名毛嬌嬌。</span></h3><h3>賀子珍當年在長征時期,因搶救傷員而被敵機的炸彈炸傷,雖然后來傷愈,但是落下一身傷病,產(chǎn)后不久,賀子珍就被組織安排送往蘇聯(lián)看病,毛嬌嬌在延安慢慢長大。</h3><h3>1940年,毛嬌嬌被送往蘇聯(lián)與母親團聚,她走后不久,她的妹妹李訥誕生了,來到蘇聯(lián)的毛嬌嬌在母親的貼心照顧,和兩個哥哥岸英、岸青的陪伴下,幸福的成長,在那里她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也有了不錯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唯一遺憾的是沒有父親的陪伴,有一次哥哥岸英指著墻上的一幅偉人畫像告訴她,這就是我們的父親。當時她還不相信自己的父親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h3><h3>而在延安慢慢長大的李訥,是唯一在主席身邊長大的孩子,她的出現(xiàn)讓主席彌補了人生一些缺憾,為主席的生活中帶來眾多快樂和幸福感,但是李訥渴望的是能夠兄弟姐妹的陪伴。</h3><h3>1947年,賀子珍帶著毛嬌嬌和毛岸青回國,開始毛嬌嬌跟隨母親在哈爾濱生活,直到1949年才回到父親身邊,看到長相可愛的女兒,非常高興,為她取名李敏,從此李敏有了父親的陪伴,而李訥對于從遠方歸來的兩個哥哥和一位姐姐非常歡迎,特別是比她只大四歲的姐姐,她非常喜歡。</h3><h3>當時李敏的中文還不是很熟練,俄語經(jīng)常脫口而出,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才慢慢好些,來北京不久,李敏就進入育英小學讀書,當時她們姐妹兩人在一個班學習,當時的情景她們至今難忘。</h3><h3><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漸</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漸姐妹兩人長大了,李敏考上北京師范大學,而李訥也成為北京大學歷史系的一位高材生,兩人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1959年,李敏與開國將軍孔從洲的兒子孔令華結(jié)為夫妻,婚后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兩個孩子。李訥雖然曾經(jīng)經(jīng)歷一次失敗的婚姻,但是1984年與王景清重組家庭,婚后的王景清對妻子很是疼愛,李訥也開始了她自己的幸福生活。</span></h3> <h3>如今李敏李訥姐妹兩人都已成為白發(fā)蒼蒼的老人。</h3> <h3>姐妹情深,兩人關(guān)系一直很好,退休后她們的空余時間也多了,經(jīng)常能在一起聊聊天。</h3><h3><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晚年的李敏和李訥兩位老人,依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受邀參加一些紀念活動,老人也是穿著樸素,保持低調(diào)的風格,她們繼承父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她們都是我們可敬的人。</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