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2019年10月1日上午11時22分 秒,當(dāng)1架空警-2000預(yù)警機在八一飛行表演隊8架殲擊機護衛(wèi)下,組成領(lǐng)隊機群米秒不差地飛臨天安門廣場上空時,一位空中指揮員在預(yù)警指揮機上下令:“空中梯隊,接受檢閱!”</b><br></h3> <h3><b> 這位空中指揮員,就是現(xiàn)任空軍司令員丁來杭上將;</b></h3><h3><b></b><b> 這是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由空軍主將親率空中梯隊國慶受閱;</b></h3><h3><b> 這位空軍主將,是從同一支部隊中走出的第二位人民空軍司令員;</b></h3><h3><b> 這支功勛卓著、英才輩出的傳奇部隊就是——原空軍航空兵第24師!</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旗</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數(shù)任中國空軍“掌門人”從這里走來</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 第十一任空軍司令員馬曉天上將,六十~九十年代初先后任空24師飛行員、中隊長、副大隊長、副團長、團長、副師長和第九任師長。</b></h3> <h3><b> 現(xiàn)任空軍司令員丁來杭上將,七十~九十年代先后任空24師飛行員、中隊長、參謀、副大隊長、大隊長(代)、副團長、團長,北空訓(xùn)練基地副司令員、司令員。</b></h3> <h3><b> 現(xiàn)任空軍政委于忠福上將,二十一世紀(jì)初任空24師第十四任政委。</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臺海前線頻亮劍</font></b></h3><h3><br></h3><h3><b> 空軍航空兵第24師的前身,是1951年9月28日在河南鄭州從中南軍區(qū)的7個軍及河南、廣西軍區(qū)抽調(diào)1829人組成的“鄭州空軍師”。1952年1月4日改稱空24師,師長劉福勝,政委汪洪清。當(dāng)時,朝鮮戰(zhàn)爭正酣,臺灣的國民黨飛機有恃無恐地到海峽西岸偵察騷擾,空軍急需這支新部隊迅速擔(dān)負(fù)防空作戰(zhàn)任務(wù)。1952年11月17日,空24師調(diào)駐南昌向塘機場,擔(dān)負(fù)防空作戰(zhàn)、保衛(wèi)東南沿海安全任務(wù)。</b></h3><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空24師首任軍政主官、首批開國少將:</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師長劉福勝、政委汪洪清</b></h3> <h3><b> 1953年3月,空24師開始接收空地勤人員并裝備飛機,4月22日開始組織飛行訓(xùn)練,8月1日開始擔(dān)負(fù)南昌地區(qū)的戰(zhàn)斗值班;1954年4月20日,該師一部進駐浙江衢州機場,擔(dān)負(fù)浙江東南地區(qū)和加強上海市的防空作戰(zhàn)任務(wù);1955年1月18日,參加了解放一江山島陸??章?lián)合作戰(zhàn)行動。1958年10月5日,71團進駐福建前線的漳州機場,1959年3月18日進入連城機場,執(zhí)行首次入閩輪戰(zhàn)任務(wù)。1962年蔣介石妄圖反攻大陸,東南沿海進入緊急戰(zhàn)備狀態(tài),該師6月17日至11月28日再次進駐這兩個機場輪戰(zhàn)。臺海前線,亮劍長空,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wù)。</b></h3><h3><b><br></b></h3><h3><b> 著名的“回民支隊”的創(chuàng)建者和領(lǐng)導(dǎo)者之一、空24師第二任政委劉世昌(后任空軍副政委)與“香玉號”戰(zhàn)機捐獻(xiàn)者、人民藝術(shù)家常香玉在漳州機場</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空8軍副軍長徐登昆(空24師第二任師長、后任蘭州軍區(qū)空軍司令員)在連城機場與70團飛行員研究空中戰(zhàn)術(shù)</b><br></h3> <h3><b> 師長徐登昆(左5)、政委劉世昌(左4)等在地下指揮所指揮部隊協(xié)同作戰(zhàn)行動(左3是通信連連長、后任北京軍區(qū)空軍參謀長吳士友)。</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徽</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統(tǒng)帥接見師領(lǐng)導(dǎo)班子全體成員</b></p><p><br></p><p><b> 1961年5月19日,毛澤東主席在停靠江西向塘機場專用線車站的專列上,接見空軍航空兵第24師黨委常委會班子成員。這是毛主席在新中國成立后罕見地接見一個師級作戰(zhàn)部隊領(lǐng)導(dǎo)班子全體成員。</b></p><p><b> 前排左起:副師長曾冠民上校、師政委葛振亞上校、毛主席、師長王子祥中校;后排左起:向塘基地參謀長李澄泉少校、向塘基地政委丁堅毅中校、師副政委趙慶堯上校、師副參謀長李虎坡中校、向塘基地副政委王洪中校、副師長兼參謀長白錫純中校。</b></p> <p><b> 1962年春,毛主席在江西向塘機場。遠(yuǎn)處毛主席的專列??吭谙蛱翙C場專用鐵路線站臺上。陪同者為中央警衛(wèi)團團長張耀祠和張玉鳳,身后戴軍帽的是空24師政委(后任南京軍區(qū)空軍副政委)葛振亞。</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夜空獵手”王文禮</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 1963年6月19日夜至20日凌晨,獨立大隊副大隊長王文禮在極端復(fù)雜的情況下,擊落國民黨空軍P2V-7U電子偵察機,該機機長周以栗上校以下14人全部斃命。部隊受到國防部通令嘉獎,飛行員、領(lǐng)航員受到晉職、晉銜獎勵??哲娛谟柰跷亩Y“夜空獵手”的榮譽稱號。</b><br></h3><h3><b> 6月28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接見了作戰(zhàn)有功人員,表彰了他們的功績。</b></h3> <h3><b> 周總理在中南海接見王文禮(左5)、張?。ㄗ?,領(lǐng)航員)、王子祥(左3,第三任師長、后任濟南軍區(qū)空軍司令員)。同時參加接見的還有空軍司令劉亞樓上將(左4)、總政主任肖華上將(左8)、副總參謀長楊成武上將(左2)、空軍政委吳法憲中將(左9)。</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文禮在慶功大會上發(fā)言</b></h3> <h3><b> 1964年10月1日,王文禮(二排左11)作為空軍學(xué)習(xí)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到北京參加國慶15周年觀禮。5日,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接見出席大會代表時,副總參謀長楊成武上將看見了王文禮,把他帶到了主席面前,毛主席笑著說:“你就是‘夜空獵手’王文禮?”王文禮回答:“是!”毛主席跟王文禮握完手后說:“那咱們一起照相吧!”</b></h3><h3><b> 這次受到接見的空24師代表還有:李瑞祥(三排左4)、章調(diào)玉(五排左6)、王獻(xiàn)璜(六排左5)、鄭桂蘭。</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嚴(yán)懲叛徒創(chuàng)奇跡</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 1966年1月9日,70大隊(團)副大隊長李純光、副中隊長胡英法駕駛殲-5雙機,擊落載有前一天晚上殺害福州軍區(qū)守備7師登陸艇7名艇員的3個叛徒以及馬祖政戰(zhàn)部谷政光上校等17人的國民黨空軍HU</b><b>-16水上飛機1架。飛行員李純光、胡英法榮記一等功,其他作戰(zhàn)有功人員分別給予不同的榮譽。</b></h3><h3><b>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lǐng)導(dǎo)人周恩來、鄧小平、羅瑞卿等在北京接見了這次作戰(zhàn)有功人員的代表李純光、胡英法等人,給予了很高評價。</b></h3> <h3><b> 黨和國家、軍隊領(lǐng)導(dǎo)人周恩來、鄧小平、彭真、葉劍英、肖華、楊成武、吳法憲等接見李純光(二排左16)、胡英法(三排左9)、陳桂恩(五排左4、機械師)等作戰(zhàn)有功人員。</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純光(左)和胡英法在研究戰(zhàn)術(shù)</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臺海上空的最后一戰(zhàn)</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 1967年1月13日,70大隊飛行員胡壽根擊落國民黨空軍F</b><b>-104G飛機1架。創(chuàng)造了在負(fù)速度差條件下?lián)袈鋽硻C的先例。胡壽根榮立一等功。這也是臺海前線二十世紀(jì)的最后一次空戰(zhàn)。</b><br></h3><h3><b> 1月22日,福州軍區(qū)召開“一月十三日擊落美制蔣匪幫F104型戰(zhàn)斗機祝捷授獎大會”</b></h3> <h3><b> 參戰(zhàn)的有功人員受到周恩來等黨和國家、軍隊領(lǐng)導(dǎo)人的親切接見。參加接見的還有當(dāng)年中央文革領(lǐng)導(dǎo)小組的成員陳伯達(dá)、康生、江青、姚文元、葉群等人。</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壽根在講述擊落F104G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勇穿氫彈爆炸“蘑菇云”</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 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我國還沒有無人駕駛飛機用于在核爆炸時進行空中“取樣”。1968年11月,該師按上級緊急命令,派出11名飛行員、10架飛機組成小分隊,赴新疆執(zhí)行氫彈試驗空中“取樣”任務(wù)。</b></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 氫彈爆炸時,在浩瀚戈壁灘的羅布泊上空,瞬間形成底部高度約10000米、頂部高度15000米左右的“蘑菇云”,猶如夏天強對流的濃積云,由下而上劇烈地翻滾、擴散著,形狀和顏色魔術(shù)般地變化著,使人望而生畏。第一梯隊的張洪泉、胡英法、盛成起、陳國良、王長山等5名勇士拉下防護罩,打開取樣儀器,分別駕駛飛機從不同高度層次、不同方向,毫無畏懼地穿入氫彈爆炸的“蘑菇云”。里面熱浪滾滾、光線刺眼,強烈的氣流沖擊,使飛機劇烈顛簸、難以操縱。飛行員們聚精會神,竭盡全力,按照儀表保持飛行狀態(tài),目不轉(zhuǎn)睛地觀察儀表的變化和取樣器指示。他們不顧自身遭到超劑量強烈核幅射的危險,直到取樣器達(dá)到規(guī)定的數(shù)值,才駕機退出“蘑菇云”團。5名勇士一次通過,圓滿完成了“取樣”任務(wù)。參加這次核試驗的70團1大隊榮立集體二等功。</b><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副團長張洪泉、大隊長胡英法</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飛行員陳國良、盛成起、王長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擔(dān)任“首都空中衛(wèi)士”逾半世紀(jì)</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 1968年8月,奉中央軍委命令,空24師由臺海前線調(diào)防華北,擔(dān)負(fù)保衛(wèi)首都北京的光榮任務(wù)。</b></h3><h3><b> 9月22日,駐連城、漳州機場的空24師一部辦完前線交接手續(xù)一小時后,轉(zhuǎn)場至向塘。9月25日,全師鯤鵬展翅大轉(zhuǎn)場,三個飛行團和獨立大隊,100多架戰(zhàn)鷹同時航行在茫茫的云海之上,浩浩蕩蕩地飛向北方,歷時3個多小時,安全順利地到達(dá)故城、靜海機場。師長薛倫帶僚機率先進行殲-6雙機落地。一個航空兵師只用兩天準(zhǔn)備,100多架戰(zhàn)機長途奔襲1千多公里,只用了3個多小時,就圓滿地完成了任務(wù),這在空軍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充分展示了全師多年來錘煉的“個人問題放得下,一聲令下走得動,關(guān)鍵時刻過得硬,決戰(zhàn)決勝打得贏”的優(yōu)良師風(fēng)。自此時起,該師就成為了首都的“空中衛(wèi)士”,一直擔(dān)負(fù)著保衛(wèi)首都的重任,迄今已逾半個多世紀(jì)。</b><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同筑航天夢,兩代競風(fēng)流</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 1970年10月,中央軍委下達(dá)命令,從空軍殲擊機飛行員中挑選宇航員。1971年5月15日,空24師第四任師長薛倫(后任空6軍副軍長、空軍指揮學(xué)院副院長)奉命出任“宇航員訓(xùn)練籌備組”組長(對外稱“714辦公室”),負(fù)責(zé)從無到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宇航員選拔訓(xùn)練體系。經(jīng)過幾個月的工作,選拔出19名優(yōu)秀飛行員參加宇航員訓(xùn)練。</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font></b><b><font color="#010101">“宇航員訓(xùn)練籌備組”組長薛倫</font></b></h3> <h3><b> 1971年9月,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9.13事件”。11月,宇航員訓(xùn)練工作中途下馬,剛剛起步的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由此擱置了將近20年。該師薛倫、李瑞祥(71團飛行大隊長,當(dāng)年同在宇航員訓(xùn)練籌備組工作)</b><b>、胡占孜等</b><b>成了未競的航天英雄。</b></h3><h3><b> ▽入選我國第一批19名預(yù)備航天員之一的獨立大隊飛行員胡占孜</b></h3> <h3><b> 時光荏苒。二十世紀(jì)末,我國的航天事業(yè)迎來了快速的發(fā)展。1998年1月,</b><b>我國首批由14人組成的航天員大隊,其中就有4名航天員來自空24師。他們是:翟</b><b>志剛、劉伯明、潘占春、趙傳東。</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航天英雄”翟志剛</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英雄航天員”劉伯明</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抗震救災(zāi)功勛彪炳</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自然災(zāi)害——唐山大地震,就發(fā)生在空24師駐地邊。師部</font></b><b><font color="#010101">迅速判明情況,全</font></b><b><font color="#010101">師快速反應(yīng):李虎坡副師長立即趕赴距師部六十公里的師屬唐山機場成立“前指”;全師部隊在做好自救工作的同時,立即派出部隊赴唐山抗震救災(zāi);派出第一架飛機赴京報告災(zāi)情;調(diào)整兵力,組織戰(zhàn)斗機轉(zhuǎn)場,既保持了完整的空中戰(zhàn)斗力,又為唐山機場成為抗震救災(zāi)空中樞紐贏得了時間和空間;自身遭受嚴(yán)重災(zāi)害的唐山機場,成為唐山地震空中救護的基地,成為人民心中的“諾亞方舟”……</font></b></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style=""><b> 在抗震救災(zāi)工作中,全師合力保證抗震救災(zāi)空中大通道,創(chuàng)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跡,為抗震救災(zāi)作出了突出的貢獻(xiàn)。全師一大批單位和個人榮立一、二、三等功,師屬唐山場站被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zāi)模范場站”榮譽稱號,李虎坡成為陸海空三軍抗震救災(zāi)立功受獎最高級別的干部。<br></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style=""><b>副師長李虎坡(后任北空后勤部副部長)</b></font></h3> <h3><b> 1976年9月,24師7名代表參加中共中央、國務(wù)院、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的“唐山豐南地區(qū)地震抗震救災(zāi)先進單位模范人物代表大會”,回部隊后和師首長合影。</b></h3> <h3><b> 榮立集體一等功的唐山機場航行調(diào)度室戰(zhàn)友和第一架起飛匯報災(zāi)情的運輸機機組在唐山機場合影</b></h3> <h3><b> 空24師1955年3月由中南軍區(qū)空軍改歸華東軍區(qū)空軍建制,1958年8月改歸福州軍區(qū)空軍建制。1968年9月后,轉(zhuǎn)隸北京軍區(qū)空軍建制(1970年5月至1985年9月間為空6軍建制)。<br></b></h3><h3><b> 1969年,師部率70團和獨立大隊進駐遵化機場。1970年空軍“基地”改為“場站”后,空24師先后下轄有遵化場站、唐山場站、平泉場站。</b><b>1992年9月30日,著名的</b><b>八一飛行表演大隊劃</b><b>歸航空兵24師建制。</b><b>1993年11月27日,師部率72團進駐楊村機場,增轄楊村場站。</b></h3><h3><b> 1978年9月,空軍黨委批準(zhǔn)空24師黨委為“學(xué)航空兵1師先進單位” ;批準(zhǔn)72團機務(wù)二中隊為“硬骨頭六連式中隊”、70團飛行三大隊為“硬骨頭六連式大隊”;</b><b>1979空軍批準(zhǔn)該師為“貫徹共同條令先進單位 ”;</b><b>1983年被三總部批準(zhǔn)為“全軍武器裝備技術(shù)革新先進單位”……</b></h3><div><h3><b></b></h3></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雷鋒式干部”閆志國</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洪救災(zāi)英雄張石祥</b></h3> <h3><b> 碧血藍(lán)天,浩氣長存!</b></h3><h3><b> 中國第一批女戰(zhàn)斗機飛行員、八一飛行表演大隊中隊長、“金孔雀”余旭</b></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b> 作為殲擊航空兵師,該部歷來是第一批裝備國產(chǎn)新型殲擊機的部隊之一。他們“地面苦練,空中精飛”,部隊整體作戰(zhàn)素質(zhì)不斷提高。1964年10月,國防部給71團記集體二等功。在華北大演習(xí)和國慶35周年及以后的歷次大閱兵中,該師都承擔(dān)了光榮而又艱巨的空中和后勤保障任務(wù)。 此外,還圓滿地完成了多次援外飛行訓(xùn)練任務(wù)。</b><br></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機徽</b></font></h3> <h3><b> 進駐華北地區(qū)以后,該師曾多次入閩輪戰(zhàn)。1984、86年兩次入閩輪戰(zhàn),擊落空飄氣球7具。1986年5月12日至11月中旬,71團由平泉轉(zhuǎn)至福州機場輪戰(zhàn)。1990年10月12日,該團再次由平泉進駐福州機場輪戰(zhàn)。</b></h3><h3><b> 1986年7月,時任71團副團長丁來杭(現(xiàn)任空軍司令)在執(zhí)行輪戰(zhàn)任務(wù)期間,駕駛殲-6飛機在福州地區(qū)上空一舉擊落臺灣空飄氣球6具,在由于距離過近,最后被空飄氣球殘片糊住機頭,致使發(fā)動機空中停車的緊急情況下,成功駕機安全著陸,榮立二等功,被譽為“空中射擊能手”。</b><br></h3><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 在作戰(zhàn)訓(xùn)練工作中1次榮立二等功、8次榮立三等功的“空中射擊能手”丁來杭</b></h3> <h3><b> 1991年初,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xí)近平,在空八軍軍長許其亮(現(xiàn)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等陪同下,看望空軍航空兵第24師71團赴閩輪戰(zhàn)分隊(后排右2為該團團長、現(xiàn)任空軍司令員丁來杭)。</b><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國家“藍(lán)天儀仗隊”競風(fēng)流</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font></b><b> 聲名顯赫的“八一飛行表演隊”,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組建于1962年1月25日,時稱“空軍護航表演大隊”,1987年被重新命名為“八一飛行表演隊”,其主要任務(wù)是對外迎賓和禮儀特技表演飛行。時至今日,表演隊已先后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團進行過數(shù)百場特技飛行表演,成功率達(dá)100%,被稱為中國的“藍(lán)天儀仗隊”。 </b></h3><h3><b> 1992年9月30日,“八一飛行表演隊”隸屬于空24師。成立50多年來,表演隊所飛機型歷經(jīng)6次大換裝,從殲5時代跨進殲10時代,用愈來愈精湛的表演技藝向世界展示著中國航空業(yè)發(fā)展的輝煌軌跡。</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歌曲:《我愛祖國的藍(lán)天》</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詞:閻肅</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曲:羊鳴</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演出:空軍戰(zhàn)友</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空24師成立50周年紀(jì)念章</b></p> <p class="ql-block"><b> 由“國土防空”轉(zhuǎn)型為“空天一體、攻防兼?zhèn)洹薄M入新時代以來,人民空軍正加速向戰(zhàn)略空軍大踏步邁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飄揚的空軍軍旗</b></p> <p class="ql-block"><b> 八一飛行表演隊拉出的“七道彩煙,寓意著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光輝歷程”——國慶七十周年盛典,受閱空中梯隊領(lǐng)隊機群通過天安門廣場上空。</b></p> <p class="ql-block"><b> 這張隔空致敬的照片,是2019年10月1日上午,馬曉天上將在天安門城樓上向飛過天空的空軍殲-20機群敬軍禮的畫面。殲-20,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世界第五代隱身戰(zhàn)機,是最新裝備部隊的大國重器之一。而領(lǐng)飛這組空中梯隊受閱的長機飛行員,正是馬曉天之子、空軍某部參謀長張昊大校。</b></p> <h3><b> 1974年,人稱“飛行指揮臺上的兒童團”、時任72團副團長的馬曉天(后任第十一任空軍司令)在塔臺上指揮飛行。</b></h3> <p class="ql-block"><b> 2017年8月,剛剛接替馬曉天出任第十二任空軍司令員的丁來杭,看望一級戰(zhàn)斗英雄、第五任空軍司令員王海</b></p> <p class="ql-block"><b> 2019年10月17日,空軍司令員丁來杭、空軍政委于忠??赐埠蛧谝蝗慰哲娝玖顔T劉亞樓的夫人翟云英</b></p> <h3><b> 2017年11月10日上午,中央軍委委員馬曉天、空軍司令丁來杭、政委于忠福等參加在航空博物館舉行的</b><b>向空軍英雄紀(jì)念墻敬</b><b>獻(xiàn)花籃儀式(自2010年起,空軍在每年的人民空軍成立紀(jì)念日之際都要舉行該儀式)</b><b>。</b><b>這是丁來杭、于忠福在空軍英雄紀(jì)念墻前整理花籃緞帶。</b></h3> <h3><b> 年逾花甲,六十多春秋,空軍航空兵第24師走過了光輝的發(fā)展歷程。一代代空24師人,在保衛(wèi)祖國、建設(shè)祖國的征程中,為黨為國家為人民為軍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xiàn)。雖然隨著空軍殲擊航空兵不再保留師建制,空24師的番號已成為歷史,但軍魂永存!空24師功績光耀青史,空24師戰(zhàn)友競顯風(fēng)流!空24師的光榮傳統(tǒng)必定代代相傳,而由空24師改編成的部隊,必將為師史續(xù)寫新的燦爛輝煌的篇章!<br></b></h3><h3><b> ▽空24師紀(jì)念畫冊《火紅的年代》(袁亞維主編,2015年版)封面</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空天一體,攻防兼?zhèn)洹保?lt;/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七秩華誕,致敬空軍!</font></b></h3><h3><b><br></b></h3><h3><b> 空24師戰(zhàn)友為本師走出兩任空軍司令、一任空軍政委感到光榮和自豪!</b></h3><h3><b> 向為中國空軍發(fā)展做出貢獻(xiàn)的戰(zhàn)友致敬!</b></h3><h3><b><font color="#010101"> 祝福人民空軍走向更加輝煌!</font></b></h3> <h3><b>鳴謝:圖文素材源自袁亞維主編的空24師紀(jì)念畫冊《火紅的年代》、空六軍戰(zhàn)友網(wǎng)及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屬原作者。謹(jǐn)向原作者和原發(fā)布者致謝!</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