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紫禁城內(nèi)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tǒng)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nèi)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h3> <h3>西北角樓</h3><h3>拍攝點(diǎn):筒子河外</h3><h3>在紫禁城中,共有四城門,南面的午門,還有東華門,西華門和北面的神武門,整個宮城呈長方形,占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周圍環(huán)繞著10多米高的城墻和50多米寬的護(hù)城河。城墻的四角上,各有一個玲 瓏奇巧的角樓,這些玲瓏多姿,絢麗多彩的角樓,為明代建筑,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角樓的平面布局為兩個”十”字相疊的曲尺形,四周環(huán)繞白玉石柱桿基座.重檐為面體型多角交錯,上層檐由四角攢尖頂和歇山頂組成.四面亮山,正脊縱橫十字交叉,中安銅鎏寶頂,角樓設(shè)計比例和諧,處理得非常巧妙,大小結(jié)構(gòu)復(fù)雜精密,別出心裁。</h3> <h3>西南角樓</h3><h3>拍攝點(diǎn):簡子河內(nèi)、城墻外</h3> <h3>午門</h3><h3>拍攝點(diǎn):紫禁城腳下筒子河內(nèi)</h3><h3>午門位于紫禁城南北軸線,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午門居中向陽,位當(dāng)子午,故名午門。其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大清門,其后有太和門。各門之內(nèi),兩側(cè)排列整齊的廊廡。這種以門廡圍成廣場、層層遞進(jìn)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國古代“五門三朝”制度的影響,有利于突出皇宮建筑威嚴(yán)肅穆的特點(diǎn)。</h3> <h3>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huán)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檐黃瓦廡殿頂。東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cè)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檐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yán)的午門,宛如三巒環(huán)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h3><h3>午門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實際上正面還有左右兩個掖門,開在東西城臺里側(cè),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jìn)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dāng)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jìn)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cè)門,宗室王公</h3> <h3>東南角樓</h3><h3>拍攝點(diǎn):午門城樓</h3> <h3>太和門</h3><h3>太和門是紫禁城內(nèi)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當(dāng)時稱奉天門。清光緒十四年被焚毀,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9間,進(jìn)深3間,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gòu)件施以和璽彩畫。</h3><h3>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只,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fā)詔令,處理政事。</h3> <h3>太和殿</h3><h3>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筑,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木結(jié)構(gòu)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臺階,采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dá)11件,開間11間,均采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xiàn)存最大木構(gòu)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xiàn)存的牌匾為復(fù)制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h3> <h3>太和殿</h3><h3>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jié)、元旦、冬至三大節(jié),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h3> <h3>中和殿</h3><h3>中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屬于明清傳統(tǒng)宮殿建筑。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參加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執(zhí)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覽祝文。祭先農(nóng)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nóng)具。</h3><h3>中和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zāi),重修后改稱“中極殿”,現(xiàn)天花內(nèi)構(gòu)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h3><h3>“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這間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靜靜的思考。</h3> <h3>保和殿</h3><h3>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乾隆時重修。原名謹(jǐn)身殿,明嘉靖時改名建極殿,清順治時始稱保和殿。</h3><h3>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請少數(shù)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后期,這里便成為舉行“殿試”的場所?!暗钤嚒笔强婆e制度最高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被錄取者稱“進(jìn)士”,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h3> <h3>乾清門</h3><h3>乾清門為紫禁城內(nèi)廷的正宮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門后的區(qū)域是帝后寢宮以及嬪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區(qū)域。內(nèi)廷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正門,在清代是皇帝“御門聽政”的地方。</h3><h3>乾清門是連接內(nèi)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wù)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h3> <h3>乾清宮</h3><h3>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建。</h3><h3>明代至清代康熙年間,此宮是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wù)的地方。雍正皇帝即位后將寢宮移至養(yǎng)心殿,這里就成為舉行內(nèi)廷典禮活動和引見官員、接見外國使臣的場所。自雍正以后采取秘密建儲的方式,即將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名封存在建儲匣內(nèi),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待皇帝死后,取下匣子由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h3> <h3>交泰殿</h3><h3>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嘉慶時重建。</h3><h3>凡遇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重大節(jié)日,皇后在這里接受朝賀。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權(quán)的二十五璽收存于此,遂為儲印場所?,F(xiàn)殿內(nèi)寶座前兩側(cè)分別排列著用來儲放皇帝寶璽的寶盝。寶座上方高懸康熙帝御筆“無為”匾,寶座后板屏上書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銘》。殿內(nèi)東次間設(shè)銅壺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間設(shè)大自鳴鐘,宮內(nèi)時間以此為準(zhǔn)。</h3> <h3>坤寧宮</h3><h3>乾清宮、坤寧宮分別是皇帝和皇后的寢宮,后者取自《道德經(jīng)》,地得一以寧這一句,故名坤寧宮。坤寧宮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于火,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陽清寧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檐,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乾清宮代表陽性,坤寧宮代表陰性,以表示陰陽結(jié)合,天地合璧之意。</h3> <h3>萬春亭</h3><h3>御花園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后方,明代稱為宮后苑,清代稱御花園,是漢族園林建筑之精華。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現(xiàn)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園內(nèi)青翠的松、柏、竹間點(diǎn)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漢族傳統(tǒng)文化。</h3><h3>萬春亭位于故宮御花園內(nèi)浮碧亭以南,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萬春亭、千秋亭是一對造型、構(gòu)造均相同的建筑,僅藻井彩畫有細(xì)微的差別。具體區(qū)別在寶頂上,萬春亭頂部寶頂上有云文(或者火焰紋),而千秋亭則沒有。</h3> <h3>西北角樓</h3><h3>拍攝點(diǎn):神武門城樓城墻</h3> <h3>神武門城樓及故宮</h3><h3>拍攝點(diǎn):景山公園萬春亭</h3><h3>神武門,是紫禁城北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門,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改名神武門。</h3><h3>神武門內(nèi)設(shè)鐘鼓,與鐘鼓樓相應(yīng),用以起更報時。但皇帝居宮中時,神武門上的鐘不鳴。城臺開有三門,帝后走中間正門,嬪妃、官吏、侍衛(wèi)、太監(jiān)及工匠等均由兩側(cè)的門出入。清代選秀女,將嬪妃迎入宮中均走此門。1924年,遜帝溥儀被驅(qū)逐出宮即由此門離去。門外上方匾額“故宮博物院”為著名歷史學(xué)家郭沫若于1971年題寫。</h3> <h3>西北角樓</h3><h3>拍攝點(diǎn):景山公園萬春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