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ol><li style="color: rgb(1, 1, 1);"><font color="#010101"> 前言 </font></li></ol></h3><h3><font color="#010101">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人過古稀,一切皆休。我認為,古稀之年,是人生更高境界之年,是人生隨遇而安,超凡仙游之年。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我除了游山川搞攝影,揮拙毫練書法,又想錄回憶作詩文,不求成大雅,只樂夕陽花。從2017年起寫了一些拙文,現(xiàn)匯編《夕陽花開時》,一部分是初學的詩(蹣跚學步集),一部分是回憶錄(夕陽拾遺集),自娛自樂,“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9.10. 20</font></h3> <h3>退休后,拿起筆學寫詩,編了個《翁憶亭》詩文集。這首小詩就是為此集代為的小序。</h3> <h3>父親是山,</h3><h3>母親像河,</h3><h3>我是一株小小的樹苗。</h3><h3>在大山的懷抱里,</h3><h3>河水涓涓滋潤,</h3><h3>樹根越扎越深,</h3><h3>小樹越長越挺拔。</h3><h3>任憑狂風暴雨,</h3><h3>任它天寒地凍,</h3><h3>在陽光的沐浴下,</h3><h3>根深葉茂、朝氣蓬勃。</h3><h3>根對葉的守望永遠,</h3><h3>葉對根的深情頌歌。</h3> <h3>1980年我母親退休后,忙著為我們姊妹五個家庭人員織毛衣。當時一共九人,每人織一件。我用海鷗相機拍下這張照片。38年過去了,我母親已去世七年,我一直保存此照片。今年我又為此照寫詩一首《慈母吟》。</h3><h3> 2018年清明記</h3> <h3>(思念夭折的兒和在寧的女所作)</h3><h3> 2018.12.9</h3> <h3>退休后來到南京子女家生活。總結走過的路,想到如何走完余下的路,有感而作。</h3> <h3>身在南京,心思故鄉(xiāng),走在江邊,望著飛雁,有感而發(fā)。</h3><h3> 2018.10記</h3> <h3>2018年11月4日我又要從隨州到南京去。臨行之前,我依依不舍,故作此詩以表心聲。</h3> <h3>記于2015年12月</h3> <h3>記于2018年清明</h3> <h3>在南京的快樂時光有感,2018年8月。</h3> <h3>人老了,腿軟了,行動遲鈍了。不要惶恐,敢于直面,善待暮年,樂于夕陽。</h3><h3> 詩記 于2018年1月</h3><h3> 照片攝于2019年3月漢中</h3> <h3>為記念我本命年生日,2019年我編了一個影像集《歲月留香.我的人生回憶》。現(xiàn)把其中的幾首詩錄入此集。</h3><h3><br></h3><h3>五絕. 年少勤奮學(人生的春天.旭日東升)<br></h3><div>端陽下世塵,自幼擔艱辛。</div><h3>刻苦勤攻學,宣言早立人。</h3><h3><br></h3><h3>五絕. 青春熔爐煉(人生的夏天.驕陽似火)<br></h3><h3>氣盛遠飛翔,扛槍固北疆。</h3><h3>揮毫歌戰(zhàn)友,熔煉鑄輝煌。</h3><h3><br></h3><h3>五絕. 中年埋頭干(人生的秋天.艷陽逸韻)<br></h3><h3>解甲歸鄉(xiāng)土,甘為儒子牛。</h3><h3>耕耘勤政法,奉獻建隨州。</h3><h3><br></h3><h3>五絕. 老年隨遇安(人生的冬天.夕陽溫暖)<br></h3><h3>夕陽無限好,老驥奮蹄揚。</h3><h3>忙碌送關愛,清閑撒晚香。</h3><h3><br></h3><h3>七絕. 挎槍的自照像有感</h3><h3>風雪嚴寒緊握槍,巡戈達旦守邊疆。</h3><h3>俊英塑像呈威武,赤膽忠心獻國防。</h3><h3><br></h3><h3>七律.本命年有感</h3><h3>本命年時回首望,崎嶇路上好風光。</h3><h3>初春葦草城東立,仲夏胡楊塞北昂。</h3><h3>紅葉驚秋無逸韻,老松傲雪有清香。</h3><h3>仰天笑看茫茫路,野菊依稀淡淡黃。</h3><h3>(自我畫像,人生總結)</h3><h3>七絕. 七十二歲生日留言<br></h3><h3>歲月無痕送暗香,時光靜好迎殘陽。</h3><h3>不求老驥披光彩,只愿家宗出棟梁。</h3><h3> 2019年端午節(jié)</h3> <h3>七十歲生日有感而發(fā),2017年端午節(jié)。</h3> <h3> 2018年3月10日是隨州籍戰(zhàn)友入伍到軍委工程兵第106團服役的50周年紀念日。大家組織了一個聯(lián)誼會,在故鄉(xiāng)隨州大家歡聚一堂,暢敘友情。我心潮澎湃,欣然寫了幾首小詩。</h3> <h3>2018年3月10日隨州籍戰(zhàn)友聚會后,大家依依不舍,此情此景中,我寫了幾首小詩。</h3> <h3>1973年我到三連一排掛職鍛煉,當時王洪明任排長,他調(diào)侃道,"我是軍事排長,你是政治排長”,我倆攜手并肩,親如兄弟,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為記錄我們的友情,我寫了一篇回憶錄《戰(zhàn)友情懷》和幾首詩,此集收錄部分。</h3> <h3> 原軍委工程兵五十三師一O六團宣傳股是一個戰(zhàn)斗的集體,是一個團結溫心的家,宣傳股是鍛煉人才的搖籃,寒霜風雨中,百花滿院開。我對宣傳股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我自入伍到調(diào)離106團去長沙工校前的近十年里,宣傳股就是我的家。</h3> <h3>2019年3月20日106團政治處戰(zhàn)友歡聚漢中,故地重游,有感而發(fā),欣然提筆,寫了幾首小詩。</h3> <h3>觀漢中油菜花節(jié)</h3><h3>春色染花黃,田園起波浪。</h3><h3>舞招油菜魂,迎客旱船漾。</h3> <h3>我調(diào)離宣傳股后,攝影工作就移交給賈祥明戰(zhàn)友。這幾首詩是我和他一唱一和詩文中的一部分。</h3> <h3>閑庭信步在南京長江風光帶上,景色迷人,欣然命筆。 </h3><h3> 2019.01.19</h3> <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7日游隨州洛陽千年銀杏谷所作</p> <h3>去洛陽見戰(zhàn)友</h3><h3>老幼傾家站臺望,見吾下馬喜相迎。</h3><h3>陳家寨上談戎事,銀杏山中敘舊情。</h3><h3>谷口袍兄勤致富,林邊別墅建成營。</h3><h3>真心實意挽留客,促膝談心到啟明。</h3> <p class="ql-block">人老了,就喜歡回憶往事。2018年我開始把回憶的往事記錄下來,稱謂《翁憶亭》,現(xiàn)把部分文章篇入《夕陽拾遺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故未參加老三連邯鄲聚會 獻詩一首</p><p class="ql-block">不求朝暮能相見,只愿心靈久依戀。</p><p class="ql-block">來日方長總是情,有緣仍聚邯鄲苑。(中華新韻)2019.6.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邯鄲聚會</p><p class="ql-block">滿載深情六月天,三連戰(zhàn)友會邯鄲。</p><p class="ql-block">依依凝視喜相見,壯壯情懷竟有緣。</p><p class="ql-block">雪雨風寒守疆土,槍林烽火戰(zhàn)南關。</p><p class="ql-block">兄臺愜意交談爽,不曉何時再聚歡。(中華新韻)2019.6.3</p> <h3>1973年我回到原工兵程53師106團三連一排掛職鍛煉。1968年我入伍在三連,這里的干部戰(zhàn)士我都比較熟。一排長是我同年入伍的老鄉(xiāng)王洪明,我們朝夕相處,同甘共苦,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王洪明是隨州市淮河鎮(zhèn)李莊人,瘦高個,尖尖的臉,眼睛不大卻有神,言語不多但說話實誠。他給人一種忠厚、謙和、踏實、干煉的感覺。他有一種親和力,在戰(zhàn)士中威信高。他愛抽煙,一天兩包。在工地上,哪里有困難,他就會在那里。風鉆手忙不過來,他抓起風鉆就打,有時急了也打干眼,嗆得他老干咳。一排每天的進度在全連多數(shù)排第一,但是我?guī)ш牼筒恍辛?,老輸給四排。四排長譚典基,草店鎮(zhèn)人,副排長姜存富,洛陽鎮(zhèn)人,兩員虎將,都是隨州老鄉(xiāng)。譚典基身先士卒,到工地打眼、放炮、扒碴、推車同戰(zhàn)士一樣干。他是一個不認輸?shù)娜?,每天老與一排爭第一。姜存富上了工地就閑不住,一到作業(yè)面,架起風鉆就打,不一會,一米五的鉆桿就進去了,有時急了也打干眼。他也老干咳,他的肺、肝都有病,卻全然不顧,仍一身水一身泥的戰(zhàn)斗在工地。還有一位是一排副排長李萬重(隨州草店鎮(zhèn)人),高個子,是一把風鉆好手。一到工地,他就是一個拼命三郎,拼死拼活地干,不停地干,在我眼里,他就沒休息過。我分別問過他們,你們這么干是為什么,他們的回答驚人的一致:“為了搶進度”。在當時艱苦的環(huán)境下,許多戰(zhàn)友身患多種疾病,如王洪明姜存富己有明顯的病癥,但是他們義無反顧。他們就是這樣的人,一個軍人對國防建設的情懷。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感召下,為了加速國防建設,他們就要戰(zhàn)天斗地,克服艱難險阻,拼死拼活的干。<br></h3><h3> 在三連有幾件事使我終身難忘。一次我們排在作業(yè)面施工,我正幫風鉆手接風鉆的水管,一個小碎石砸在我的安全帽上,我抬頭正在那兒傻看,這時王洪明要大家趕緊撤離作業(yè)面,只留了他和安全員進行排險。就在我剛才蹲的地方,垮塌了一立方多的碎石塊,真是有驚無險,要不是王洪明指揮撤的快,就要出大問題了。事后我問他,你怎么知道要塌方,他說,進了坑道就要留心觀察,有的石頭松動了,裂縫增大了,那就危險了。在坑道里要機靈點,不要發(fā)呆。</h3><h3> 有一次我病了發(fā)高燒,衛(wèi)生員給了我兩片藥吃后,我不吃不喝躺了一整天,渾身酸痛,不能動。晚上王洪明從工地回來,看到我這個樣子,忙讓炊事班做病號飯,一會他把熱騰騰的雞蛋面條湯端到我的床前。我捧著碗,全身暖烘烘的,有一種極大的親切感。</h3><h3> 王洪明喜歡打籃球,他沒有運動服,我把一套嶄新的深藍色的彈力運動服給他穿。這是我去北京出差花28元買的,這在當時是時髦的,也算高大上,我同他誰上場誰就穿。戰(zhàn)士們開玩笑說“兩個排長穿一條褲子”。不錯,我同王洪明的兄弟情誼就如同“穿一條褲子”。一年后,我離開三連時,這套運動服留給他作了紀念。我雖然同王洪明分開了,但情誼更緊了,每次回老家探親,雙方都會到對方家中去看望其父母。</h3><h3>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68年的兵開始復員的頭兩年都有安置工作的指標,有安排在油田的、北京建筑公司的,也有到西藏車隊的。三連黨支部把李萬重作為重要骨干一留再留,等到軍委通知68年兵必須全部復員的那年,卻一個安置工作的指標也設有。李萬重毫無怨言,背起被包回到農(nóng)村老家種田了。后來杳無音信,我一直在打聽,十多年前聽有人說看到他在山上放牛。譚典基轉(zhuǎn)業(yè)到他家鄉(xiāng)草店鎮(zhèn)政府工作。當他快退休時,政府給他分了一套單元樓的住房,他不要,卻回到農(nóng)村老家農(nóng)家小院住下了。2003年我去看望了他。農(nóng)家小院有三間平房坐北朝南,房前有一個稻場,再南面是一個魚塘,房子不遠的地方是他的承包山林、承包田,小日子過的還悠然。王洪明轉(zhuǎn)業(yè)到桐柏縣計委,我同他仍保持著聯(lián)系,兩家每年都相互走動。到計委的當年縣組織部派他進駐落后單位金礦公司開展整頓,他去后,當年該公司扭虧為贏,三年整頓,三年贏利。組織部又派他進駐石油公司,他去后,又是連續(xù)兩年評為先進單位,經(jīng)濟上扭虧為贏。第三年組織部要他回計委,王洪明一走,石油公司當年又虧損。公司職工聯(lián)名要求他回公司主持工作,縣組織部決定任王洪明為石油公司經(jīng)理、黨支部書記。</h3><h3> 王洪明轉(zhuǎn)業(yè)回地方不久就查出其肺上有三處陰影,我每次去看他總是催他去大醫(yī)院確診。他去過南陽、鄭州的大醫(yī)院確診為肺癌。我要他聽醫(yī)生的去住院,可是他不愿去,我問他為什么,他說單位財經(jīng)困難(當時還沒有實行醫(yī)療保險,醫(yī)療費歸單位按比例報銷。桐柏縣屬國家級貧困縣,每年吃國家救濟)。他還說,醫(yī)院可以采用靶向治療方案,定期到醫(yī)院治療,就這樣一拖就是幾年,直到病重了才住進縣醫(yī)院。 </h3><h3> 1994年王洪明病危期間,我同戰(zhàn)友袁澤智帶著家人去桐柏看望他。王洪明躺在病床上,骨瘦如柴,臉上瘦的只剩下一雙大大的凹下去的無神的眼睛直膦膦地盯著我,張著嘴想說什么,眼淚順著眼角流了出來。我緊緊抓住他那干枯而又冰涼的手,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沒過幾天,他去世了。我正在省廳開會,沒能趕上他的追悼會,沒有去送他人生最后一程,使得我終生不安。 </h3><h3> 王洪明去世一年后,姜存富因患肺、肝癌癥去世,我參加了他的追悼會。他穿著一身軍裝入棺下葬。姜存富回地方安排在老家洛陽鎮(zhèn)財政所任副所長。當年為發(fā)展經(jīng)濟,財政所在大山里辦了一個發(fā)展經(jīng)濟基地,種植香菇和白果樹苗。他吃住都在基地,有病也不住院,邊吃藥邊工作,硬扛著,直到病重倒下了才住院。 </h3><h3> 王洪明、姜存富去世時都只有四十多歲,還有犧牲在國防建設中的多名戰(zhàn)友,當年犧牲時只有二、三十歲,他們英年早逝。悲哉!為了國防建設,為了祖國安寧,為了母親的微笑,戰(zhàn)友們有的臨危不懼、氣壯山河、沖鋒陷陣、流血犧牲;有的任勞任怨、積勞成疾、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有的拼死拼活、埋頭苦干、無怨無悔、無私奉獻。這些戰(zhàn)友就象一組組英雄雕像,印刻在我的腦海里。他們是國家的脊梁,國人的正能量。壯哉!</h3><h3><br></h3><h3>《戰(zhàn)友情懷》一文完稿后,心情不得平靜,夜不能寐,提筆寫小詩一首,以表心懷。 <br></h3><h3>思 念 戰(zhàn) 友</h3><h3>熱血國防存友誼,艱難困苦共心聲。</h3><h3>兄卿聚會齊歡笑,摯友孤棲獨苦清。</h3><h3>眺望青天尋倩影,滿斟淚酒灑陵塋。</h3><h3>眾君乘霧邀亡友,天上人間喜笑迎。</h3><h3>2018年1月3日于南京</h3> <h3>戰(zhàn)友軍旅照影集 </h3><h3> 代序 </h3><h3>一張張軍旅發(fā)黃的老照片,</h3><h3>是一杯杯陳釀的老酒。</h3><h3>她是那么陳香、那么陶醉。</h3><h3>她是歷史的瞬間,</h3><h3>她是青春的綻放,</h3><h3>她是友誼的見證,</h3><h3>她是戰(zhàn)友的情懷。</h3><h3>記住朝霞、忘掉夕陽;</h3><h3>青春永駐、黃昏遲到。</h3><h3>把您軍旅發(fā)黃的老照片曬一曬吧,</h3><h3>曬出您美好的回憶;</h3><h3>把您軍旅發(fā)黃的老照片秀一秀吧,</h3><h3>秀出您奪目的風采。<br></h3><h3>2018.1.6</h3><h3>(為了收集戰(zhàn)友們在軍隊的工作生活照片,我在戰(zhàn)友群發(fā)表了此文。編輯《戰(zhàn)友軍旅照影集》時,此文作為代序。)</h3> <h3>一份《應征公民入伍通知書》有感</h3><h3><br></h3><h3>五十年的今天,</h3><h3>一雙充滿青春活力的手,</h3><h3>接過入伍通知書,感到無比榮光。</h3><h3>這是祖國的號令,母親的呼喚,</h3><h3>這是神圣的責任,青春的企望。</h3><h3>揣起通知書,穿上綠軍裝,</h3><h3>告別了親人,</h3><h3>告別了家鄉(xiāng),</h3><h3>大步走進火紅的軍營,</h3><h3>軍旅歌聲在我們生命中唱響。</h3><h3>我們風華正茂,斗志昂揚,</h3><h3>我們心無瑕念,稚氣幻想。</h3><h3>軍隊節(jié)奏緊張的生活,</h3><h3>磨礪我們?nèi)玷F似鋼,</h3><h3>一腔熱血隨時為祖國而流淌。</h3><h3><br></h3><h3>為了母親的微笑,<br></h3><h3>為了祖國的安寧,</h3><h3>我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h3><h3> 南征北戰(zhàn),勇當先鋒。</h3><h3>我們 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 </h3><h3> 臨危不懼,流血犧牲。 </h3><h3>我們流血流汗,筑牢邊防, </h3><h3> 拼死拼活,誓為國強,</h3><h3>我們用汗水和血肉</h3><h3> 筑起了我們新的長城。</h3><h3>在那冰天雪地的北國,<br></h3><h3>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南疆,</h3><h3>在那荒涼的叢山峻嶺,</h3><h3>在那祖國的天涯海角,</h3><h3>到處都有我們戰(zhàn)斗的身影,</h3><h3>到處是光榮而自豪的工程兵。</h3><h3><br></h3><h3>五十年后的今天,歲月將雙鬢染霜,</h3><h3>我們都老了,早已脫下軍裝。</h3><h3>那份入伍通知書已泛黃,</h3><h3>卻仍然緊緊攥在</h3><h3>一雙皺巴巴的手上。</h3><h3>我們夢縈手握鋼槍,</h3><h3>在坑道旁站崗。</h3><h3>憶起那戰(zhàn)斗的口號,</h3><h3>還在耳邊激蕩,</h3><h3>當年的軍歌,</h3><h3>仍在腦際回響。</h3><h3>憶起犧牲的戰(zhàn)友,長眠于他鄉(xiāng)……</h3><h3><br></h3><h3>這不僅是一份入伍通知書,</h3><h3>現(xiàn)在是豐碩的成績單一張。</h3><h3>她飽含著親人思念的眼淚,</h3><h3>她浸透著艱辛的汗水和熱血一腔,</h3><h3>她經(jīng)歷著生死考驗、戰(zhàn)斗洗禮,</h3><h3>她滿載著一枚枚沉甸甸的軍功章。</h3><h3>這成績單上閃耀著</h3><h3>軍旅生涯豐碩的光芒。</h3><h3>我們收獲了</h3><h3> 親人濃濃的愛,</h3><h3>我們收獲了</h3><h3> 戰(zhàn)友深深的情,</h3><h3>我們收獲了</h3><h3> 艱難磨礪后的茁壯,</h3><h3>我們收獲了</h3><h3> 黨和人民的最高獎賞。</h3><h3>人生中有了軍旅生涯,</h3><h3>是一輩子無限的榮耀,不滅的閃亮。</h3><h3><br></h3><h3>這不僅是一份入伍通知書,</h3><h3>還是一本人生教科書。</h3><h3>她讓后來人明白堅定自信,</h3><h3>聽黨指揮, 牢記使命, </h3><h3> 是我們堅定的信念;</h3><h3>精忠報國,保衛(wèi)國防, </h3><h3> 是我們神圣的責任;</h3><h3>不屈不撓,堅韌不拔, </h3><h3> 是我們頑強的意志;</h3><h3>吃苦耐勞,艱苦奮斗, </h3><h3> 是我們傳統(tǒng)的作風;</h3><h3>無私奉獻,無悔青春, </h3><h3> 是我們永恒的精神。</h3><h3><br></h3><h3>這不僅是入伍通知書,</h3><h3>更是一把革命接力棒。</h3><h3>當今世界,尚不太平,</h3><h3>豺狼偷窺我疆壤,</h3><h3>老驥伏櫪,志在國防,</h3><h3>老兵情懷,初心不忘。</h3><h3>當聽到?jīng)_鋒號響起,</h3><h3>喚起后來人,</h3><h3>迎著新時代再起航,</h3><h3>打起背包,跨進綠色軍旅的隊列,</h3><h3>為人民放哨,為祖國守疆。2018.3.10</h3> <h3> 1954年夏天,隨縣(現(xiàn)在的隨州市)發(fā)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當年我家住隨縣城關鎮(zhèn)三街東關,就是現(xiàn)在解放路商場的位置。兩間口面房座南朝北,院子里有幾間橫屋,分別由祖父和幾個叔父居住,院子后門外有一個小堰塘叫王子坑。連續(xù)下了幾天的暴雨,打雷扯閃(電掣雷嗚),傾盆大雨帶著水霧,對面二、三米就見不到人。小娃子不懂事,想到院子里玩水,大人吼道,你們朝(往)哪里參(跑),正在過樁尾巴龍老爺,不怕就讓樁尾巴龍把你們帶走,嚇的我們躲在家里不敢動。雨下了七、八天,王子坑的水已滿了,大人說,要漲大水了。只見大人們正把日常用品朝門面房的小閣樓里放,在大人們慌亂的背影里,我卻沒見我父親。母親告訴我,父親坐船去漢口進貨(當時隨縣有水碼頭,船可直接到漢口),被洪水檔住了,還不知怎么樣呢?我一聽就嚇哭了,飯不吃覺不睡,一直哭喊著要爸爸,不知何時哭著睡著了,醒了我又哭著要爸爸。幾天后,父親回來了,他告訴我,漢口也發(fā)洪水了,他們的貨船被洪水沖翻了,他抓了一塊船板才漂到岸邊的,險些回不來了。我看著父親直笑,當時還小,還不知道后怕。 </h3><h3> 雨雖然小了,停停下下,但山洪下來了,河水還在上漲。當時城關鎮(zhèn)周圍有內(nèi)外城墻,外城墻有東、西、南、北四個門,門的兩側在城墻上砌有豎著的槽子,大人們正把門板一塊塊卡在槽中,形成檔板,爾后在檔板內(nèi)外堆起沙袋,防止洪水入侵。在當時的物力技術條件下,何以檔得住洪水的肆虐。洪水向猛虎一樣,順著涢水河、厥水河裹著泥沙咆哮著滾滾匯合在兩河口。很快整個草店子街被淹,接著順德門(外城墻的城門)告急,洪水已到頭道橋。水西門告急,北門告急,洪水從現(xiàn)在的東關小學門口沖到城內(nèi)來了。王子坑的水已漫灌到我們家的后院,就這樣兇猛的洪水把城關鎮(zhèn)團團圍困了。人們攜兒帶女朝城里頭(內(nèi)城)跑,有的投親靠友,有的是政府安排在學校、天主教堂等地。我的外祖父家住南關二道橋,房屋被洪水沖垮了,他們都來到我家住。這是我兒時記憶深刻的一次大洪水?!?lt;/h3><h3>1954年的冬天,隨縣下著鵝毛團的大雪,整個城關鎮(zhèn)被寒風大雪裹脅著,到處是白茫茫一片,分不見道路和田地,看不見河流和山坡。河面全部上凌結冰,凌冰厚厚的,我們小伙伴都在王子坑里溜冰,就是把小椅子翻過來,一個娃子坐在上邊,另一個在后面推,在冰上滑動。母親洗衣服,就要拿劈柴用的斧頭在冰面上猛砸,砸出一個冰窟窿,才能洗成。屋面上履蓋著足足有一柞多厚的雪,屋簷溝兒的冰凌勾有一兩尺長。那年我上小學一年級,上學積極,每天總是第一個到教室,下雪也照常早到。一天早上,我媽幫我穿上棉袍,外面套上長布衫,手上提著媽媽給我準備好的烘爐,出后院門到學校去。剛出后門,一陣寒風卷著雪狂吹過來,我忙用棉袍子檔著烘爐,可烘爐里的枯炭火被寒風卷出來,把我的棉袍燒著了。我嚇哭了,趕快往回跑。母親很快把火弄滅了,但我的新棉袍燒了一個大洞。幾十年過去了,隨州市還一直沒有下過這么大的雪。2018.1.28</h3> <h3> 1956年秋冬季,城關鎮(zhèn)第三街辦事處根據(jù)上級要求,每戶要出一個義務工參加望城崗的水利工程建沒。當時我母親正坐月子,照顧我三弟,父親在外打工,孩子們都小,向街道領導提出,要求能不能不出工。街道領導答復說,不行,每家必須出一個工,最終商議同意我去。我當時排行老大,只九歲多,過頭還沒挑子高,但沒辦法,只好去吧。三街出義務工的人分了若干組,我們這個組是姓鮑的老太太帶隊,她頭發(fā)全白了,小腳,有六、七十歲,我叫他老家家(戛音 .老外婆的意思),她非常照顧我。秋冬季已經(jīng)較冷了,出門的那天我媽幫我把挑子的繩子再縮短了點,因我過頭矮,挑的籃子老在地上擦。我挑上挑子,里面放有被子、大米、咸菜,就隨隊伍出發(fā)了,步行十五、六里地到了工地,離浙河鎮(zhèn)只一河之隔。這個水利工程就是在府河岸邊建一個擋水壩。</h3><h3> 出門打工第一件事是吃住。吃的是各自帶的米,交給集體做,菜是自家?guī)У某聪滩顺舳垢取W≡诋數(shù)剞r(nóng)民家里,睡的是地鋪,就是在地上鋪稻草,把被子一折兩半,一半墊著,一半蓋著。每月可回家一次換洗衣服和帶糧食來。</h3><h3> 第一次出門在外吃住,還要同大人一樣干活,我膽子小,不敢多說話,只是埋頭干活。工地上就我是個小孩子,老家家總讓我少挑點土,讓我走慢點。但我想,我既然是代表我母親來的,我就要同大人一樣干,雖然我每次挑的少點,但我跑快點,大人挑兩趟,我挑三趟。工地上的人都說,這是哪家的娃子,這么能干。三天后,我的肩、背、腿都疼起來了,尤其是晚上睡下來疼得更厲害,渾身難受,早上起不來,象是被捆著似的。我默默的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不要給媽媽丟臉。就這么一干就是三個月,中途就回家過兩次。</h3><h3> 到了三九天,天下著鵝毛大雪,工程指揮部通知工程停工,人們紛紛收拾工具,慌慌張張?zhí)糁糇踊丶?。我一個小孩子沒有大人利索,等我收拾完挑著挑子上路一看,大地白茫茫一片,雪還在下,大人都走了,腳印被剛下的雪蓋住了。我往哪里走?我怎么回家?心里毛急火燎的,慌了!這時我看見遠處有一個大人挑著挑子正趕路。于是,我就急忙朝他走的方向趕去,深一腳淺一腳,沿著田埂在雪地里艱難地前行,緊趕慢趕,生怕離那個大人太遠,不然我就無法找到回家的公路了。這個大人看到我在追他,他也放慢了腳步,讓我跟上他。走到跟前我認出來了,他是和我六媽在一個自行車行工作的師傅,他也認識我,他要我走慢點,小心摔倒。到了公路,他給我打了個招呼就匆匆往前趕了。我倒松了一口氣,步子明顯慢下來了, 心想,只要堅持沿著公路朝前走,就能到家。</h3><h3> 這時雪越下越大,風雪交加,寒風裹著雪打在臉上就象刀刺一樣疼痛。雙手抓在扁擔上已凍僵硬,戴的口罩掉下兜住了下巴,下的雪都兜在里面,下巴已凍麻木,也不覺得疼了。公路上、田野里滿天大雪風舞,在這茫茫雪海中只有我一人正在匆匆往家趕。十五、六里的路程走到快中午了,我終于回到家了。我媽媽拉開門,一股熱氣撲面而來,她接過我肩上的挑子,這時,我"哇"的一聲嚎啕大哭起來。 </h3><h3> 一個不滿十歲的孩子,獨立在外吃住做工,多么艱難,他挺過來了,他怎么不哭。 </h3><h3> 一個不滿十歲的孩子,見到自己的母親,他怎么不哭。 </h3><h3> 一個不滿十歲的孩子,從冰天雪地里回到自己溫暖的家,他怎么不哭</h3><h3> 一個不滿十歲的孩子,替媽媽完成了任務,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十歲的男兒替母出義工,他驕傲,他怎么不哭。</h3><h3> 一個不滿十歲的孩子,那是我的童年,他哭,我怎么不哭。 2018.1.18</h3> <h3> 自我記事時,我就知道我的家境比較貧困。父親在鎮(zhèn)公所當會計,每月有二十多元的工資,后來增加了也只有三十多元,母親在縫紉聯(lián)社做工(隨州服裝廠前身),做一件上衣三角錢,做一件褲子二角錢,晚上時常加班到深夜,有時我們半夜醒來,母親還沒回家,就這樣每天的工錢還不到一元錢。我姊妹五個,父母每月都愁一家七口人的吃穿。到我上學時,就更愁學費了。每學期報名時,母親總是東借西湊把學費按時交了。到我十一歲時,家里已有三個孩子上學了,雖然每人學費只有三元錢,但要一次性交清學費確實有困難。暑假時父親讓我到鎮(zhèn)辦的印刷廠打工,每天糊信封,釘作業(yè)本等活,糊十個信封一厘錢,釘十個作業(yè)本二厘錢,多勞多得。由于我十歲就獨立外出過義工,這次打工也不膽怯了,沒幾天就同師傅們都熟了,他們都願意教我,開始每天只能賺一、二角錢,后來每天可賺三、四角錢。二十天后,印刷廠解雇臨工,給我結算了五元二角錢,我把錢交給父親時的那種喜形于色的喜悅感、自豪感難于言表,因為這是我人生第一次打工能為家里賺錢解困了,白已可以賺學費了。</h3><h3>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到高中三年級寒暑假我?guī)缀鯖]有閑過,大部分時間是勤工儉學掙學費。我在火車站當過搬運工,從火車皮里卸貨下來;我做土磚賣,撿碎磚頭賣;在磚瓦廠挖過土方;建筑工地當過小工,只要下力氣能賺錢的活,我都想干。做土磚要先找一塊平一點的地,挖一個坑,灌水把挖的泥土濕透,悶一晚上。第二天赤著雙腿在坑里和泥,爾后就把和好的泥放到一個木板做的模子中,然后把模子拿起,一塊土磚就成型了。等土磚半干時,要把它立起來,四邊用刀子削整齊,曬干就能賣了。做土磚是個力氣活,我都是給我幺爹打下手(他比我大六歲,也搞勤工儉學)。一般窮人家建房時墻體接地的部分用青磚(燒的磚)砌,一米以上的墻就用土磚,這樣成本低。當時,人們建房子打房基的材料不是鋼筋水泥,是用十到五厘米直徑不規(guī)則的碎石塊加上白石灰、細沙混合均勻,倒入基坑,用夯夯實,就算房基打好了。單位建房要收購碎磚石,我挑著籃子到處撿碎磚頭、舊磚塊,然后用斧頭一塊一塊敲成小碎石,堆成梯型,讓買家來估堆,當時一立方石可以賣一至二元不等。 </h3><h3> 我在磚瓦廠打工的兩件事印象深刻。 隨縣輪窯磚瓦廠燒磚瓦用的細粉煤要靠人工粉碎。1960年冬天,13歲的我學著大人的樣子,在輪窯邊找了塊空地,一手拿著鐵錘一手拿個橡皮圈,把煤塊放在圈內(nèi)用錘子砸,砸成粉煤。圈子下面是塊大石頭,一錘子砸下去,震得手一陣陣疼。這個活也是有技術的,砸重了,把煤塊砸飛了,砸輕了,煤塊砸不碎,要巧用力。冬天北風呼呼,手凍裂了口子,有時血從口子里流出來,生疼生疼的。我穿個舊棉襖,背著北風,坐在小凳上砸啊砸啊,一天也能賺幾角錢。 </h3><h3> 另一件事是在高中一年級暑假里,我和同學許明、吳光明在磚瓦廠挖土方。當時磚瓦廠取土沒有機械,靠人工挑土到制磚房,我們?nèi)艘餐笕艘粯痈善疬@個活。挖土方也是有技巧的,廠方先指個地方讓我們挖,每挖一層要預留階梯。挖成坑后,要從坑底順著階梯把土挑到地面上來,如果階梯預留不好,挑挑子就非常吃力。同時挖的這個坑要是正規(guī)的長方體,不然廠方量土方時,找最短的一邊量,我們就要吃虧,這也使我們把學的立體幾何運用到了實踐中。每天我早早起床,吃完母親炒的一大碗油鹽飯后,我就挑著籃子,沿著南關的城墻,迎著剛從地面上露出半個臉的太陽走到了工地開始干活。挖到二米多深的時候,把土從底部挑上去就比較吃力了,同時還要注意安全,不小心會摔下去的。干了二十多天,我們每人得了十幾元錢,雖然累的渾身難受,但是非常有成就感。 </h3><h3> 初中三年級暑假里,我在萬店鎮(zhèn)食品所建房工地幫小工。這段經(jīng)歷使我終身難忘,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經(jīng)受了人生磨礪,感受到世態(tài)炎涼。 </h3><h3> 有一天,我四爹告訴我,萬店鎮(zhèn)食品所要建幾間平房,他已介紹讓我去做小工。我一聽高興壞了,忙問什么時候去,他說,過兩天就去,等工頭萬師傅回話。幾天后萬師傅才回話,同意我去。后來我才知道,開始萬師傅是不同意的,但是甲方堅持推薦,他只好勉強同意,因為他還自帶兩個小工,多一人就多開銷一份工錢。到工地后,認識了萬師傅,他有四、五十歲,瘦瘦的中等個,尖下巴,小眼睛,黑皮膚。他的兩個小工,一個姓卓,另一個姓張,都是二十來歲的大人,我才16歲。甲方已和萬師傅談妥,三個小工的工錢必須一樣,我每天可得到一元二角錢的工錢,心里當然非常滿意。我們自己搭鋪睡在工地,吃飯在萬店食品所搭伙?! ?lt;/h3><h3> 頭天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后,第二天天剛蒙蒙亮,萬師傅就把我們叫起,分工開始挖基腳,除了三頓飯可以休息一下外,其他時間都在干活,晚上天黑了才讓我們收工。幾天下來,我們?nèi)硕祭叟肯铝?。我問他倆,你師傅怎么抓這么緊,小卓師傅說,抓的緊,工期就縮短,我們的工錢就少付,他就可以多得。這時我想起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這不就是現(xiàn)實版的嗎?;_很快就挖好了,接著就是建基腳,砌墻體。每天挑水和泥灰、運磚遞磚,把和好的泥灰裝到小桶里提到搭的腳手架上,讓萬師傅砌墻用。和泥灰是個力氣活也是技術活,白石灰、沙、水的比例要適當,白石灰少了不粘,甲方檢測不合格要返工,水多了,砌在墻上都流了,和灰時一定要掌握好比例,小卓師傅教了我?guī)状尾艑W會。每天早起晚睡,實在太累了,有時中午坐下來休息一會,萬師傅就連吼帶叫,“快干活,不干走人"。干一天活,晚上睡覺胳膊腿都疼得沒勁上床,只好爬著上床。我怕萬師傅辭退我,只好咬著牙堅持干?!?lt;/h3><h3> 一天,小張師傅拉著滿滿一車磚走在田梗上,不小心車翻了,他被壓在車把下面。我忙丟下手中的泥灰桶,把他扶起來。問他,怎么樣,沒事吧,他說,沒事。這時,萬師傅根本不管這事,只是高喊,沒磚了,怎么還不上磚,我急忙跑上前去往腳手架上遞磚。到了晚上,我們都睡了,小張師傅突然抽筋,嘴吐白沫,翻著白眼。我們睡的是通鋪,我就睡他旁邊,嚇壞了,我忙喊萬師傅,讓他來看看小張師傅怎么啦。萬師傅淡淡地說,沒事,他是癲癇病發(fā)了,過一會就好了。過了好一陣子,他才慢慢舒了一口氣,我急忙端了一碗水給他喝。我問他,好了嗎,他說,好了,沒事了,他說,可能與白天翻車被打有關?!?lt;/h3><h3> 夏天晚上工地的蚊子特別多,有蚊帳也敵不過蚊子的兇猛,它能隔著蚊帳把你的腿上胳膊上咬幾個大包。天熱口渴,蚊又咬,睡不著覺,我去舀水缸里挑來的井水喝。手剛伸進水缸,一群蚊子"轟"的一聲飛出來了,太渴了,我咕嚕咕嚕喝了一大碗,沒想到天不亮就開始拉肚子。天剛亮,萬師傅又催我們起床出工,我硬撐著身子起來干了兩個小時的活,實在沒力氣了,我只好去躺著。萬師傅跟我說,你今天不要上工了,不計工錢。我去衛(wèi)生院拿了點藥吃了才好點,第二天我只好邊出工邊吃藥。過了幾天,我大伯到萬店鎮(zhèn)為生產(chǎn)隊賣香瓜(我的老家西王家塆離萬店鎮(zhèn)只有七、八里地,平時都是趕萬店的集),順便來看看我,還特意給我?guī)韮蓚€香瓜。他看著我說,你又黑又瘦,怎么搞的,我的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zhuǎn),強忍著沒流出來。 </h3><h3> 時間過的真快,一個月過去了,五間屋的墻全部砌好了,屋架也上好了,下一步就是內(nèi)裝修和給房頂安瓦了,有些活也輕松點了??墒侨f師傅為省錢,說事少人多,要我結帳走人。我也非常硬氣地說,把帳結清,我走。上午結完帳后,我同兩個小工師傅話別,雖說時間不長,卻建立了同甘共苦的感情。爾后我挑起擔子,一頭放被子另一頭放了兩塊磚,順著公路朝隨縣方向走去。萬店離隨縣四十里地,全是沙子路面,走了不到五里地,我的鞋底磨穿了,沙子老往鞋子里跑,硌得腳疼無法行走。于是我干脆把鞋脫掉,赤著雙腳在沙子路上走。我邊走邊算帳,一個多月吃喝外還賺了二十多元錢,這是自我打工以來賺錢最多的一次。不光我的學費解決了,我們姊妹五人的學費都有著落了,心里美滋滋的,想著想著不知不覺四十里的沙子路走到中午就到家了。打工也是一個大課堂,社會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科技知識都有,我確實學到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這是知識的積累,成長的沉淀。2018.1.8</h3> <h3> 我的老家在隨州市淅河鎮(zhèn)魏崗西王家塆,這是我父親出生和成長的地方。聽我祖父講,他的祖輩是從南京西遷到這里,開荒種地,繁衍生息的。這個塆子不大,只有幾十戶人家,大部分姓王,塆子東頭有座王家祠堂。解放前夕,我祖父帶著我父親幾個未成家的孩子到了縣城經(jīng)商,大伯已成家,留在老家務農(nóng)。到老家去就是到我大伯家。老家是我的一片樂土,是我少年的樂園,有我美好的記憶。 <br></h3><h3> 我喜歡老家的夏天。每年暑假除了勤工儉學外,我總要用幾天時間回老家玩。平時我都是從隨州順公路步行到塔兒塆,再走小路,過一條小河就到了老家,這一路有三、四十里地。 老家的夏天,樹上的桃子、杏子熟了,地里的西瓜、南瓜熟了,滿山遍野瓜果飄香;新麥磨出的新面蒸的饅頭 噴噴面香;稻田里的秧苗隨風擺動,散發(fā)陣陣青香。傍晚夕陽西下,農(nóng)家屋頂縷縷炊煙 ,在夕陽的印襯下,青山綠水,煙霧繚繞,雞鳴狗吠,小孩子牽著?;丶遥喼本褪且环乃十?。 </h3><h3> 暑假我去老家找?guī)讉€兒時玩伴,白天在河里玩水,我只會狗爬式的游泳。戲水后,我赤著身,躺在河邊柳樹陰下,聽著伏蟬的叫聲,爽極了。有時我捉一只蟬,用線捆著它的腿,拿在手里玩半天。有時幾個玩伴上樹掏鳥窩,把小鳥捉在手上玩。大媽看見后說,快放生,鳥的媽媽要著急的,放生了你就聰明,學習成績就好。我大媽不許我去河里玩,我說我沒去,她在我胳膊上用指甲一劃,顯出一道白痕,她說你敢騙我,再下河我就要你回隨縣去。我的一個玩伴叫彪子的告訴我,游泳后出一身汗,你大媽就查不出來了,后來試了一下,這辦法真靈 。</h3><h3> 晚上我們就到生產(chǎn)隊的瓜地里玩。生產(chǎn)隊的瓜園在河邊的一大片沙灘地里,種了不少西瓜、香瓜、燒瓜等。瓜地中間搭了一個高高的架子,上面放兩塊門板,這就是我們晚上睡覺的床,我們仰望天空,星星繁點,個個眨巴眨巴著眼。我們數(shù)最亮的星星,數(shù)啊數(shù),就是數(shù)不清。家族的一個老伯負責看瓜,他指著天上的銀河,告訴哪是牛郎星和織女星,還給我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又指著北斗七星,教我們辯認方向。有時一個個流星劃破夜空,劃出道道光亮,非常美麗。講渴了,他就去摘一個西瓜給大家吃。 </h3><h3> 到深夜,老伯讓我們先睡,他要去巡邏一下,看看有沒有偷瓜的,我們那里睡得著,要和他一起去。這時月亮光灑在田野上就象一層簿薄的霜,大地一片寧靜,只有田間小蟲的嘰嘰聲和青蛙的呱呱聲。我們走著走著,一個黃毛糊糊的,細長身子拖著長尾巴的動物從我們身邊溜走,我嚇了一大跳。他們告訴我,這是黃鼠狼,愛吃老鼠。又走不多遠我見到一個刺猬,聽到人的聲音,它蜷縮一團,老伯告訴我,它晝伏夜出,也愛吃老鼠。 </h3><h3>最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是我大媽廚房的美味。我一到大伯家,大媽趕緊把掛在墻上的臘肉切成一片片的小塊,放進一個小釉沙罐里,加上水,放進灶堂里,點燃柴草。灶堂里煮著肉,鍋里開始給我攤油巴巴。她把面粉調(diào)成稀糊狀,然后加點鹽和蔥花,鍋里放上油,把面稀糊薄薄地攤在鍋里,不一會一張薄餅就熟了。我特別饞這個攤巴巴,往往是第二個還沒攤熟,第一個已被我吃光了。等到吃飯時,灶堂里煮的臘肉也熟了,用筷子夾一塊顫悠悠的富有彈性,金黃黃的半透明狀,放進嘴里,咬一口,熱烘烘的油就從嘴里溢出來了,慢慢咀嚼,臘肉的特殊香味在嘴里回味不盡,嚼半天才願咽下去,吃的那個香就別提啦。 </h3><h3> 入夏時季農(nóng)村割麥插秧兩頭忙,學校要放農(nóng)忙假,這時我也喜歡去老家。那時農(nóng)村生產(chǎn)是大集體,每人出工記工分,按工分酬勞。我不要記工分,只是跟大家學做農(nóng)活。我大伯群眾威信高,十幾年一直任生產(chǎn)隊長,我不要工分也是給他爭光。割麥插秧大家在地里一塊干,唱笑打鬧可熱鬧呢。一開始我不會插秧,姐姐教我用三個指頭攝著一小撮秧苗,插入泥水中,然后張開手指頭,一蔸秧就插好了。村里幾個老嫂子每人一行栽七、八蔸秧,我只載四、五蔸,他們插的快,一會功夫還是把我丟在前面。于是他們就高喊,關籠子啦,把那個白免子關起來啦〈我皮膚白,又穿著白背心,她們叫我白兔子),這時我姐姐忙過來幫我插,很快就趕上大家了。 </h3><h3><font color="#010101"> 割麥子時,開始老落在后面,別人割到田頭了,我還在田中間。后來幾個老嫂子教了我一些技巧,我才慢慢地能跟上他們了。秋收季節(jié)逢上星期天,我也回老家?guī)蜕a(chǎn)隊挖紅薯,收花生,邊干活還可邊吃點,剛從地里挖出來的紅薯和花生味道可不般啦。在生產(chǎn)隊參加集體勞動不同于在外打工,勞動是輕松的快樂的,沒有壓力。老家的快樂讓我的心靈的霧霾得到洗滌,讓我的心靈回歸到少年的純真。2018.1.30</font></h3> <h3> 我在老家割草喂豬,種萊澆地,什么活都想干。大伯家喂豬是用我們挖的野萊,還有紅薯藤子、南瓜藤子、以及米糠和人吃剩的殘渣,放在鍋里煮熟就可以拿去喂豬了,那時也沒有那些五花八門的添加劑。大伯菜園里的菜長的旺,個個水靈靈的。菜地的蘿卜要是能施肥澆水治蟲精心培植,到秋收時一個蘿卜(青樁頭)可長到一、二斤重。菜地里蟲子多,要是把蘿卜的葉子心咬了,這個蘿卜苗就死了。我大伯治蟲不打農(nóng)藥,他把桂皮磨成粉,放一丁點在菜心上,蟲子就不咬了。我時常去菜園抓蟲子,小孩子眼神好,不一會功夫我可以抓不少蟲子。大媽??湮遥f我手腳麻利,干活勤快。她怕我累著了老讓我息一會,我告訴他,這比在外打工要輕快多了。 </h3><h3> 在老家農(nóng)村,我不僅學會一些農(nóng)活,還 知道一些農(nóng)時,同時也懂得了一些社會知識。一次大媽為我煮了一碗面條,還特意煮了兩個荷包蛋,鍋里剩下的面條給我大伯吃。我端著碗呼啦啦地很快連雞蛋帶面條全干完了。這時我大伯盯著我說了一句,“洋條",我忽然想起,大伯碗里沒雞蛋,大媽把兩個雞蛋都給我了。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月里,雞蛋就是奢侈品,平常都是拿到集市上換錢以貼補家用,那里舍得自己吃。我為什么不分一個雞蛋給大伯呢,怎么這么不懂事,當時真的感到羞澀,真的感到無地自容。打這以后,吃飯時總是讓長輩先動筷子,有好吃的總是讓長輩先償,夠不著的菜不站起來夾,大人端到自己跟前再吃。有了這次教育后,我學會了敬老謙讓。我大伯夸我說,這娃子比以前懂事多了。 </h3><h3> 還有一些經(jīng)歷使我吃一塹長一智,學到了一些社會知識。 </h3><h3> 一次我同我堂姐挑了一擔老南瓜到塔兒塆供銷社收購站去賣。賣南瓜的人多要排隊,我姐姐就讓同村的一個表叔代看我們的南瓜,我倆就到郵政所郵遞一封信去了,等我們回到收購站,表叔已幫我們把南瓜賣掉了。回家后,大媽接過錢一數(shù)說,錢不夠數(shù),問什么情況,我一五一十告訴了前后經(jīng)過。大媽說,你們怎么那么馬大哈啊,你知道人家賣了多少錢,連自己的攤就看管不住。 </h3><h3> 冬天在老家我睡覺一般在王家祠堂里,這里是生產(chǎn)隊的糧庫,我們還有看護糧庫的任務。晚上把自家的被子帶去,第二天早上拿回家。我早晨起來把被子一卷抱著就回去,剛出糧庫門就被大伯叫停了,他讓我把被子折成條狀頂在頭上回家。我問為什么,他說,只有這樣才能證明你沒有夾帶糧食回去。說實話,開始我還真沒想那么多。 </h3><h3> 教室的知識只是一洼洼淺水,社會才是知識的海洋,而且更浩翰、更豐富、更有用。2018.1.30</h3> <h3>1960年我們國家災受了自然災害,人們用野菜、樹葉充饑。我家每天只吃兩頓飯,有時全是野菜加米糠,有時野菜加一小點大米煮的非常稀的粥,生活過的非常艱苦。這年春荒,人們更難熬,有時真的揭不開鍋了,祖母讓幺爹帶著我去老家弄點吃的。當時農(nóng)村也同樣困難,大伯把去年舍不得吃,儲存的一點胡蘿卜拿出來,給幺爹挑了一挑子,可能有四十來斤。當時么爹念高中,同祖父母一起生活,這是大伯給祖父母的養(yǎng)命口糧。給我裝了一布袋,可能有十來斤,讓我背回去。吃了中午飯,我倆一個挑著擔子,一個背著布袋往回走。<br></h3><h3> 初春時分,天還有幾份寒意,可是沒走幾里路就出汗了。開始背著還不重,不一會就覺得越來越重,一會把袋子放在左肩,一會又挪到右肩,兩肩酸痛酸痛,兩條腿也沉了,步子也慢了。那年我才十二、三歲,背那么重的一袋胡蘿卜,確實有點堅持不住了。我再看看幺爹,他比我大六歲,他臉上流的汗水干成了一條條白痕,他一聲不吭,咬著牙往前走。我本來想說,我們息會吧,現(xiàn)在也不敢說了。走了有十五、六里地,到了煙墩包,已有一半路程了,幺爹說,息息吧。平時這個地方有個小涼棚,為過路人準備點茶水,喝涼水免費,喝茶水收一分錢,現(xiàn)在鬧饑荒,只剩下個空涼棚。出汗口渴,肚子也餓了,我看著那胡蘿卜,真想吃一個,甜甜的,脆脆的,涼涼的一定好吃??墒沁@是祖父母的也是我家七口人養(yǎng)命糊口的,家里人眼巴巴地在等著我們回去呢!我倆默默的坐在地上休息了一會,就又急急忙忙上路往家里趕。2018.1.30</h3> <p class="ql-block"> 善待暮年 樂于夕陽</p><p class="ql-block"> 每天從朝陽、晚霞到黑夜,人類從幼年、青年到老年,這是自然規(guī)律。青春年華時,戰(zhàn)天斗地,其樂無窮。人到老年,如何過好當下?古稀耄耋,健康悠哉,其樂無窮。善待自己,善待暮年,樂于夕陽,樂于當下。</p><p class="ql-block"> 如何過好當下,我的體會: 老年生活的最高境界是隨遇而安,隨緣自然。隨遇而安是洗盡鉛華的樸素,是歷經(jīng)劫難的淡然,是喧囂過后的沉寂。歷經(jīng)世事滄桑,看淡風云變幻,寵辱不驚,處變不亂,在生命浮沉間始終擁有一顆安定的心。步入暮年做到隨遇而安,隨緣而友,隨性而活,隨心而動,寬容心境,不怨天尤人,適應環(huán)境,發(fā)掘樂趣,活得輕松快樂。</p><p class="ql-block"> 老年生活的最大樂趣是做自己樂于做的事。有的樂于三代同堂,子孫膝下,其樂融融;有的樂于歌舞,翩翩起舞,引喉高歌;有的樂于書畫,揮毫瀟灑,胸懷寬廣;有的樂于旅游,天涯海角,悠閑自在;有的樂于垂釣,湖光山色,心曠神怡;有的樂于太極,行運流水,強身健體;有的樂于做義工,發(fā)揮余熱,奉獻社會......不管別人怎么評價,要隨心所欲,順其自然,樂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p><p class="ql-block"> 老年生活的最美鏡頭是夕陽之下,老伴攜手,漫步行走,悠閑自足,豁達釋然,優(yōu)雅地老去。 </p><p class="ql-block"> 老年生活最愁的事情是痛苦的離開人世。垂老暮年,疾病纏身,臥床不起,不得自理。病人極度痛苦,后人疲頓不堪,拖累了子女,還背不孝之名,我心不忍。 </p><p class="ql-block"> 老年生活最不情願的事情,一是為維系一口氣不斷而過度治療,這是在延長病人在死亡線上的掙扎期。二是死后的大操大辦,勞命傷財,毫無意義,厚養(yǎng)薄葬才是正道。 </p><p class="ql-block"> 老年生活的最響口號是慢慢地活著,快快地死去。大江東去,金烏西墜。夕陽無限好,莫怕近黃昏。慢慢地活著,要健康能自理,要淡雅喜清歡,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獨,享受得靜悠。快快地死去,就是減少痛苦。黑暗并不可怕,極樂世界還是個樂。 </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楊絳先生的一句話:暮年是美好生活的開始,是一種從容、恬闊、悠哉游哉的狀態(tài)。 2018.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無題</p><p class="ql-block">歲月暗香留后輩,光陰靜好送仙歸。</p><p class="ql-block">只求家興門生旺,國強民安映紫輝。 </p><p class="ql-block">《悠閑之樂》</p><p class="ql-block">建業(yè)城邊閑步轉(zhuǎn),秦淮河上蕩撐船。</p><p class="ql-block">熙熙遠客孔夫廟,郁郁空山溫玉泉。</p><p class="ql-block">海角天涯尋月影,青山綠水望炊煙。</p><p class="ql-block">陪妻颯颯游山水,寡欲清清賽謫仙。</p><p class="ql-block">2018.12.6于南京</p> <h3><font color="#ed2308"><b style=""> 后記</b></font></h3><h3> 人老了,總想著給后人留點什么。留金錢?如果是有作為的后人,他們勤奮努力,創(chuàng)造財富,用不上你留的那一點點,而且還孝敬你,鼓勵你去瀟灑消費,你留金錢有何用!如果是無作為的后人,你留的再多,他們還嫌少,坐吃山空;更有甚者,不敬不孝,虎狼不如,你留的那一點點金錢又有何用!傳承中華文化,留住好的家教家風,用正能量教育后人,這才是正道,這是對后人的成長負責,這也是我編輯此集的初衷。要教育后人堂堂正正做人,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勤奮好學,刻苦堅定,心懷國家,感恩父母,為國效力,對家負責。</h3><h3> 2019.10.2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