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梁莊賞詩】<br><br>??????依人之《苔》<br><br>??????????苔<br><br>???????????文/依人<br><br>老屋后面的苔痕上<br>早沒了我的腳印<br>苔,它不像我<br>把自己帶出了那片土地<br><br>留下了苔。還有那座老屋<br>聽我年近古稀的老師說<br>那里的苔很綠,也更濃<br>就像我越來越抹不開的念想<br><br>泡了杯綠茶給自己,蒲公英加玫瑰<br>我不太喜歡喝茶。但這杯綠茶要喝<br>想喝出一種曾經(jīng)的逃離<br>我,還真不如苔<br><br>沒有陽光,我抱怨過<br>黑暗里,我淚流過<br>苔,卻可以一直在那兒<br>與那座老屋一起<br><br>2019.9.6<br><br>【賞析】<br><br>????我和依人是見過面的,算萍水相逢,彼此就像浮萍,見過了就被生活的日常沖走了。有一個和浮萍接近的小東西叫苔蘚,苔蘚厲害之處就是他站得住。?苔蘚并沒有像樹一樣的根, 但它有“假根”,不是為了吸收養(yǎng)分,而是起到固定作用。靜生定,定生慧,慧至從容。靜,是一種心態(tài),不只是安靜,不說話,而是心要靜,心靜就是不浮躁,不悸動更不妄動。所以,我有理由相信,苔蘚有一顆安靜的心。"老屋后面的苔痕上/早沒了我的腳印/苔,它不像我/把自己帶出了那片土地",與我被腳印帶走了不同,苔蘚仍然靜靜地站在老屋后面。<br><br> 詩的意象非常集中,但以輕描淡寫的方式,沒有高亮的光環(huán)。越是不起眼的出現(xiàn)和存在,越被人牽掛。"留下了苔。還有那座老屋/聽我年近古稀的老師說/那里的苔很綠,也更濃/就像我越來越抹不開的念想"。把綠苔和念想聯(lián)系起來,"念想"二字用得很地道,就像曹沖稱象,把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相思之象變成看得見,摸得著,容易度量的石頭。老師是一個很好的橋,把異地的一地相思與一地苔蘚橋接起來。<br><br> 如果老師是一個橋,一杯綠茶就是飛鴿傳書。"泡了杯綠茶給自己,蒲公英加玫瑰/我不太喜歡喝茶。但這杯綠茶要喝/想喝出一種曾經(jīng)的逃離/我,還真不如苔"。面對著"忠誠"的拷問,我們讓蒲公英來做法官。讓蒲公英說"To be or not to be",去還是留,蒲公英是有名的背囊俠,公正與否這是個大問題。做一個忠誠的守護者,做一個虔誠的跟隨者,我們從來都不如苔鮮。我一直認為,學會了背叛是人和猴子的重要區(qū)別。用自己也反襯,塑造出了青苔卓爾不群的堅貞形象。大家都知道,崇禎吊死在煤山之上。死的時候,朝中大臣文武百官都逃走了,只有一個忠心耿耿的太監(jiān)、陜西藍田的王承恩在身邊和他一起上吊,王吊死在一顆海棠樹上。崇禎昏庸無能,殘酷刻薄,錯殺忠貞干練的國之棟梁袁崇煥。袁崇煥被千刀萬剮,野狗分尸,至清乾隆皇帝為他平反修墓。有忠仆佘氏一族一直信守祖先使命,盡心盡職地為袁崇煥護墓守墓,376年間歷十八代,堅守袁崇煥的墓地,不可謂不忠誠。<br><br> 全詩以我之動寫苔蘚之靜,由表及里,?由外到心。"沒有陽光,我抱怨過/黑暗里,我淚流過/苔,卻可以一直在那兒/與那座老屋一起"。老屋不僅僅是背景,也是一個村落的象征,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苔和我,一動一靜,其心相通,苔若我,我若苔,請叫我苔絲姑娘。經(jīng)過幾輪反彈之后,最后的落點是土地和根的精神。根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博大、包容、堅強,讓凡俗的我得以修持應(yīng)對缺少陽光現(xiàn)實人生。<br><br> 這首詩的優(yōu)點是具象豐富,但出場水波不興?。土地、老屋、青苔、綠茶、玫瑰、蒲公英、老師等形象一一浮現(xiàn),悠游而去,有離鄉(xiāng)的背景烘托,寓理于情,寓情于事,寓事于景。青苔有其具像,有其物相,有其想象,舒緩而有味,味淡而情綿,綿里藏針,直指人心。一個時代過去了,一個時代的魂還必然會得以傳承,仿佛血脈。</h3> <h3>作者簡介<br><br>梁莊,居深圳。曾長期服務(wù)于華為公司,后自主創(chuàng)業(yè)。有多年收藏經(jīng)驗和大量藏品,曾為文化旅游部培訓藝術(shù)品交易員。大學時開始發(fā)表作品,作品選入多種選本,參加編輯了《中國韻律詩歌旗幟卷》,主編《詩度360》,著有現(xiàn)代詩集《被放逐的詩魂》《絕對硬度》《榮譽校長》等,著有大量的詩歌評論,獨樹一幟,自成體系。策劃多次大型書系的出版和文化活動,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學者之一。</h3> <h3>詩作者:依人,居廣州。廣州市作協(xié)會員,黃埔區(qū)作協(xié)會員。詩歌作品散見《湛江文學》《東江文學》《中國詩影響》印尼《千島日報》《中國船舶報》香港《流派》詩刊等報刊,收錄于《廣東青年作家詩歌精選》《中國當代優(yōu)秀詩人詩集》《射門詩刊》《嶺南詩意—走近廣東詩人》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