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總結我這次征戰(zhàn)第123屆波士頓馬拉松賽之前,我想先用些筆墨談談我對馬拉松這項運動的理解和認識。</p> <br>常常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用馬拉松的艱辛歷程來形容人坎坷奮斗的一生。對于我跑過十三年馬拉松的人來說,這句話顯然有些片面。似乎把馬拉松這項運動過于神奇化了。其實任何一個健全的人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都可以用奔跑實現(xiàn)對42.195公里的挑戰(zhàn)。并且越早完成這個挑戰(zhàn),你的收益就越多,實現(xiàn)起來就越容易。我是在45歲那年完成人生第一個馬拉松挑戰(zhàn)的。以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連續(xù)與馬拉松為伴13個年頭。也許你認為我固執(zhí)、認為我癡迷、認為我是有毅力的人。其實使我與馬拉松結下不解之緣的根本原因是它具有深奧的哲理和我始終搞不清如何戰(zhàn)勝自己,發(fā)揮出內在最大潛力的方法。也許我一生都會為之探索,一生與它為伴。<br><br>如果要把馬拉松與人生相聯(lián)系起來,應該說“馬拉松是人生經(jīng)歷的一個縮影”更為貼切。當一個人的思想逐漸成熟之后,他的人生任何一段經(jīng)歷都可以濃縮在馬拉松這個項目之中。人生幾個重要階段如高考學習階段、工作后所經(jīng)歷的所有項目,甚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等年齡段經(jīng)歷的、留下記憶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馬拉松來總結和概述。這也許是很多人從事馬拉松這項運動后,而欲罷不能的一個原因吧。<br><br>把馬拉松比作為系統(tǒng)工程并不為過。在參加一場馬拉松之前要經(jīng)歷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短期或長期目標的合理化制定。第二階段是為實現(xiàn)目標而努力準備、科學刻苦訓練的過程,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如何發(fā)揮出自己最大潛能實現(xiàn)目標的正式馬拉松比賽。簡單地說就是目標、實施、結果。這三個階段寓意深邃、奧妙無窮。如果一個人參加馬拉松賽而缺少了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那是不完美的。<br><br>一場馬拉松比賽最少的賽前準備期應該是三個月或12周訓練。每個人要根據(jù)目前水平制定出一個三個月或更長時間可以達到的目標。目標定的過低沒有挑戰(zhàn)性,過高不可實現(xiàn)使信心受挫而沒有意義。目標的制定本身就是你自知能力的體現(xiàn)。一個人真正做到完全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并不是件容易之事,需要經(jīng)過磨礪、洗滌心靈、甚至經(jīng)歷幾次人生挫折之后才能搞清楚。目標制定完成之后,就迎來了為之努力的艱辛過程。在為此準備的12周時間內,有的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長,過急追求成績的提升,訓練強度超負荷,而導致傷病,使得計劃擱淺。有的人吃不了苦而半途而廢。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出每周訓練計劃,細化到每次訓練什么課目,要以什么配速進行主項訓練。每天計劃的完成都充滿挑戰(zhàn),完成后喚醒身體內多巴胺而產(chǎn)生的喜悅快感,讓人如醉如癡。所以我認為跑步并不枯燥反而使人著迷發(fā)狂。馬拉松訓練計劃的制定是門學問,馬拉松的深奧之處在于前人的成功經(jīng)驗不可全面復制照搬到你的訓練和比賽之中。人與人之間的身體機能和基礎差異太大,這就要求一個好的馬拉松選手本身就是一個智者,在學習和借鑒好的訓練方法和戰(zhàn)術的前提下,通過自身的體驗摸索出一條更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馬拉松要想跑出好成績不刻苦是萬萬不能的,但是又并不是說訓練越刻苦就越能跑出好成績,其深奧之處就在于此。我們總講科學刻苦地訓練,怎么才能做到科學刻苦?科學與刻苦之間怎么合理融合搭配,他們之間的契合關系是什么?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為之思索探尋了十幾年時間,總是在成功與失敗之間、理解與懵懂之間反復徘徊,每經(jīng)歷一個馬拉松比賽就會產(chǎn)生新的想法,就會得到新的領悟。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這句話在馬拉松這項運動中體現(xiàn)的更加深刻。<br><br>技術含量最高的就是如何跑好全程馬拉松比賽了。跑馬拉松最省力的戰(zhàn)術是全程勻速跑,如果觀察優(yōu)秀馬拉松選手的每公里配速,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每公里的用時差也就幾秒鐘。問題又來了,請問運動員怎么設定配速呢?這就又回到了賽前的自己能力的預判上來。也就是如何解讀自己的能力。在比賽的前幾天,要根據(jù)自己的訓練成績對12周前的目標有所調整。要做到理性、實事求是,這一點大部分人很難做到或做好。人們往往總是期待比賽時有超水平發(fā)揮,來彌補訓練成績的不足。其實馬拉松這項運動是項極限運動,它的特點使人不可能靠臨場拼搏創(chuàng)造奇跡。實踐證明當你設定的配速與自身能力吻合度越高,跑出的成績就越好。否則配速設定太低,造成戰(zhàn)術保守,實力沒有充分發(fā)揮。而由于有創(chuàng)造好成績的欲望和沖動,設定的配速過快,超出自己實際能力。就會出現(xiàn)前半程快,后半場掉速現(xiàn)象。嚴重時就會出現(xiàn)后程撞墻跑崩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中往往跑崩的現(xiàn)象占到70%以上,特別對于剛跑馬拉松的人來講,幾乎每次都會由于配速定的過快而出現(xiàn)后程大幅度掉速,造成訓練成績與比賽成績落差大,從而產(chǎn)生對馬拉松有更強的敬畏之感。<br> 言歸正傳,波士頓馬拉松,每年于愛國者日(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舉行。創(chuàng)立于1887年,是世界最古老的馬拉松比賽,也是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之一(其他五個分別是倫敦馬拉松、柏林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紐約馬拉松和東京馬拉松賽)。從創(chuàng)辦至今,波士頓馬拉松每年一次,期間從沒間斷過。今年是第123屆。波士頓馬拉松沿襲了其古老的傳統(tǒng),優(yōu)美的原野、點對點的賽道、空前熱烈的現(xiàn)場觀眾,一切都體現(xiàn)著這個古老馬拉松的魅力。它是六大馬拉松賽事中唯一對參賽選手的報名成績有嚴格要求的賽事。只有超過BostonQualified的選手才可以報名參賽。正因為于此,很多喜愛馬拉松運動的業(yè)余選手一生都與波馬無緣。正是由于有了這種排他性,才使波士頓馬拉松更具吸引力,在跑者心中,波馬就是馬拉松的朝圣之旅。 <p>今年波士頓馬拉松賽于4月15日舉行,我于4月13日從夏威夷經(jīng)過10個小時的飛行抵達波士頓,時間略顯倉促。一下飛機就享受到了貴賓級待遇,朋友雪梅夫婦到機場接機。吃過早點就前往我向往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校園參觀。目睹了世界頂級學府的學習氛圍和幽靜環(huán)境。</p> 下午到Boston Marathon expo所在地海因斯會議中心領取比賽裝備,在這里真正感受到大賽前的氣氛,來自世界各地的男女運動員聚集在會館中心,排著長隊等待入場。我大約用了兩個半小時完成領取裝備,購買運動衫和紀念品以及咨詢事宜。吃過晚飯到達我的住所已經(jīng)天黑了,一天的忙碌也可能是倒時差的最好方法。 4月14日上午我在Boston common公園進行了半個多小時的熱身放松訓練,然后到達Boston馬拉松的終點拍照留念。<br> 為了熟悉比賽賽道,下午我的同學祖兵駕車帶我從市區(qū)開往波士頓馬拉松的起點,逆向熟悉了一下整個賽道。波馬賽事路線從新英格蘭小鎮(zhèn)霍普金頓(Hopkinton)的鎮(zhèn)中心廣場出發(fā),途徑阿什蘭(Ashland)、弗蘭明翰(Framingham)、耐提克(Natick)、衛(wèi)斯理(Wellesley),牛頓(Newton),布魯克林(Brookline)七個小鎮(zhèn),最后在波士頓后灣區(qū)Copley Square科普利廣場終點結束。波士頓的地貌屬于丘陵地帶。波馬的賽道是一條起伏很大的長下坡。整個42公里都是起伏賽道,從起點到終點幾乎沒有一段平路。特別是在25公里至33公里位于Newton 鎮(zhèn)的8公里全是以上升為主的爬升路段,看完這個虐人路段讓我坐在車里都倒吸了口涼氣。尤其在32公里處長度600米的heartbreak 碎心坡更是久負盛名的大虐坡,在這里讓很多選手都功虧一簣。熟悉完賽道,找了一家中餐館,我們夫婦和祖兵與從紐約特地趕來為我加油的桂榮夫婦一起共進晚餐,看著別人吃的大魚大肉,我還是非常敬業(yè)地吃了賽前最佳飲食,一大碗牛肉面。一切賽前準備工作井井有條,只是過于忙碌,使得我賽前沒有時間調整時差和睡一個午覺。但我認為所有這些都不是我不能跑出好成績的借口和理由。 4月15日我6點鐘起床,看到了窗外如期而至的中雨,賽前已經(jīng)有所準備的雨戰(zhàn)不可避免。感到一絲安慰的是今天波士頓的氣溫比去年高了許多,最低氣溫14度。我吃過昨天準備好的早餐,將一雙備用比賽鞋襪放置包中,留作賽前更換。腳下的跑鞋外面包裹好纏繞膜和塑料袋,撐起雨傘,于7:00像戰(zhàn)士奔赴戰(zhàn)場一樣出發(fā)了。波士頓馬拉松是從離終點42公里以外的Hopinton鎮(zhèn)出發(fā),所有參賽運動員都要到Boston public garden與Boston common公園之間的查爾斯街乘坐B.A.A官方擺渡車前往起點,3萬名選手依照出發(fā)順序的不同分四個時段排隊乘坐大巴車前往。可以想象這是多么一個嚴謹而又宏大的行動安排啊,從這點上就不得不佩服組委會的組織能力。我被安排在第三時段于早晨8:00至8:45上車。存完包裹,步行十幾分鐘后我就順利登上了停在最前面的大巴車,車上六十多個車位沒有一個空位,坐在我旁邊的是一位40歲左右身材高大的美國女士,我們禮貌性地互報問候后,她在我旁邊布滿哈氣的玻璃窗上用手寫下了三行字。1、get out of your head.2、dying do this.3、finishing.寫完之后,她用異常堅定的眼神注視著我。當我會意地讀出這三行字時,我們倆舉起右手擊掌來表達誓死完賽的決心。一條由幾十輛黃色學校巴士組成的長長車隊在高速公里上蜿蜒行駛,我閉著眼睛,腦海中回味并強記著這三行英文,“去除雜念;至死也要做這件事;完賽?!边@是一個真正馬拉松強者的誓言,她可以以生命為代價完成她認為這場最重要的馬拉松賽事。 <p>由于天氣原因,幾十公里遠的路程開了近一個小時。當我們走下巴士時,令人神奇的是雨竟然停了。這對每一個比賽選手而言,都是一個好消息。此時運動員村已經(jīng)是人山人海,我一個人先找到廁所排空后,來到運動員更換衣服的臨時大棚,在那里看到了我們跑團的朱玲,倆人分外高興,這是我此次波馬之行唯一見到的認識的馬拉松選手。當我剛把濕鞋襪換下放進組委會放置的回收袋之后,喇叭里就傳出第三槍選手檢錄的聲音,急忙與朱玲告別,我再次一個人進入運動員區(qū)。我在第三槍第二欄,每個欄大于有一千人左右。波馬的分區(qū)是嚴格按照報名成績來劃分的。前面分區(qū)的人成績一定比后面的好。而不同年齡的BQ要求也不一樣,年齡小的BQ成績要高。所以我周圍的男性幾乎都與我年齡相仿,反而年輕的女選手比比皆是。我一邊在起跑區(qū)內做著拉抻,一邊和大家一起對著頭上飛過的攝影直升飛機高呼。歡呼聲使人立刻亢奮起來。潮濕的空氣隨著溫度的升高,使人感到有些濕熱。這種天氣可不是馬拉松理想的天氣。</p> 10:50分第三槍準時發(fā)槍。我隨著大隊人群魚貫而出。今年冬訓我還算系統(tǒng),賽前狀態(tài)也可以。再加上這是第一次到國外參賽,難免把期望值定得高些。但是卻忽略了波馬的艱苦賽道和惡劣氣候。把好友賽前讓我壓住跑的建議早忘到腦后了。我用了不到2分的時間到達起點,前面一千多人已經(jīng)把十米寬的鄉(xiāng)間馬路占得水泄不通。一眼望去拉了200多米長。我被裹夾在選手之中,跟著大部隊以不可控的速度前行,到了1公里路牌,我的手表準時振動,報時4:49,看到這個成績我是相當滿意,除了在人群中感到有些熱以外,其他都感覺良好。賽前我制定了330的目標,想在波馬跑出一個不錯的成績。跑后總結這個目標對于波馬的賽道和天氣而言,定的確實有些高。前面已經(jīng)說過,與實際能力不符的目標一定要付出慘重的代價,這是后話。第一公里的配速在擁擠路況下,顯然有點快。但是我不想破壞節(jié)奏,決定就按照這個節(jié)奏跑下去。剛出發(fā)的幾公里下坡路段較多,再加上體能充沛,跑起來相對輕松。邊跑我心里邊盤算著,利用這幾公里下坡路段可以比5:00/km配速快一點,爭取點時間為后面的艱苦賽段留些儲備。 兩公里后人群稍微散開一些,我繼續(xù)按照450左右的配速前進,途中坡越來越多,每段下坡中夾雜的一些短上坡,讓我發(fā)現(xiàn)身體對這些小上坡的反應比想象得更敏感。在跑坡路的時候,人往往感受不到下坡時的省力,感受深刻的確是上坡時的艱辛。從三英里后波馬每英里都設有水和飲料站,雖然每個補給站不像北京那樣綿延百米長那么夸張,但是由于道路兩邊都設有補給站,運動員不用為了取水而偏向一旁,使得取水相對便捷,耽擱時間也相對少。在三英里第一個飲水站,由于天氣濕熱,我不得不開始飲水。我這時的心率也比其它比賽時要快,已經(jīng)達到155左右。心臟有些過早超負荷。五公里用時24分整。跑到7公里時,我的背心后面已經(jīng)全濕透了,很明顯體能消耗過大,我清醒地從腰包中取出兩粒鹽丸咽了下去。這時已經(jīng)到了波士頓時間11點半,太陽從漸漸飄散的烏云中露出頭來,將光線直射到大地上,被太陽照射下的雨水也變成蒸汽糊在身上,讓人感到悶熱。 到達10公里位置時,我除了喝水之外,已經(jīng)開始往頭上或脖子上澆水了。10公里用時48:20,比5分配速的用時已經(jīng)快了100秒。在10公里處吃掉了第一支能量膠。上坡路越來越多,我已經(jīng)認識到我的體能根本支持不了我現(xiàn)在的配速。于是10公里后我開始有意識地降速,每公里用時基本在5:00-5:05之間。15公里處我們來到了耐提克(Natick)鎮(zhèn)中心,這里是我與同學桂榮夫婦相約為我加油的地方,我用期待的眼神掃著我左側路旁熱情呼喊的每一個觀眾,以此分解一下我的疲憊的身心。路旁美國觀眾有節(jié)奏有秩序地給運動員加油,加油的方式多種多樣,舉著寫滿各種加油用語和頭像的比比皆是。他們的加油聲富有穿透力,標準的美音精短而清晰。在這種環(huán)境下,運動員很容易忘記疲勞。很遺憾我沒有在人群中看到我的同學,一公里后我們跑出了Natick鎮(zhèn),觀眾也比剛才少了許多,在相對平靜的馬路上,在驕陽直射下我再次感受到了疲勞和急促的呼吸聲,我不得不提前吃掉了第二支能量膠。15公里用時1:13:41,這五公里用時25:20,配速已經(jīng)比前十公里慢了不少,但由于上坡多,這種掉速還可控。氣溫越來越高,我?guī)缀醯竭_每個飲水站即使不喝水,也要往頭上澆杯水來降溫。16公里至19公里是在機械情況下完成的,不知道是由于體力原因還是由于賽道難度不一樣,我的配速已經(jīng)少了原先的平穩(wěn),開始在5:05-5:15之間擺動,再也不可能跑進5分了。 突然在前方傳來一陣高音刺耳的尖叫聲,我的耳膜被強烈的聲浪所震動。我知道我已經(jīng)來到了Wellesley衛(wèi)斯里鎮(zhèn),每到波馬這天,Wellesley女子學院都要放假,女大學生們都會擠在道路兩旁,傾盡所有激情并持續(xù)不斷地為參賽者尖叫歡呼。這便是“尖叫隧道”的由來。令人震撼的加油聲無疑使跑者興奮,瞬間充滿動力。而讓男性跑者更為興奮的是,很多女學生們會手持“Kiss me, I’m single”等標語,等著給跑者們一劑最佳補給。這一連串的加油舉動,浮夸卻充滿能量,成為波士頓馬拉松賽道上最有特色的風景線之一。只有在波馬,你才能夠體驗到這樣振奮人心的尖叫隧道。我再次被熱情的觀眾所鼓舞,我也舉起疲憊的右手,與女大學生們擊掌互動,這公里竟跑出了5:01的配速。在wellesley感受到了尖叫隧道的熱情,也使我的跑速有了提升,但是從我臉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和呆板抬起的手臂,可以判斷出此時我已精疲力竭。但在馬拉松的賽場上,從來沒有放棄,只有咬牙堅持。就如同在擺渡車上那個美國女士所寫的”dying do this ,finishing”。為了防止抽筋,我再次吃下僅有的2粒鹽丸,出發(fā)前本以為是雨戰(zhàn),天冷出汗少,所以就只帶了4粒鹽丸,這也表現(xiàn)出我這個波馬新手對波士頓多變的氣候應對不足。電解質在人出汗過多時一定要及時補充,否則很容易抽筋。我的防止抽筋的彈藥剛到一半就打完了。沒過多久就來到了半程計時毯,我的半程成績是1:45:10,我前10公里領先330配速的100秒的儲備時間已經(jīng)全部消耗完。這個半程成績要是在平坦馬拉松賽道跑出來,還有可能沖擊330,但是在波馬是完全不可能了。后面還有8公里的四連上坡以及碎心坡在前方等我去征服。 波士頓的補給是一流的,運動員可以隨時得到你想要的補給。半程以后,能量膠供給十分充足,在任一個補給點都可以拿到。此時我體力透支,大于每6-7公里就吃掉一個能量膠。太陽此時也出來湊熱鬧看比賽,驕陽似火,讓奔跑在公路上的運動員無處可躲。我已經(jīng)被烘烤得痛苦難忍,身上的任何一件東西似乎都是多余的,我順手摘下帽子想扔掉,以減少重量和降溫。哪知頭上沒有帽子,太陽直射到頭上,讓人感到更熱。于是當我再次戴上帽子時,卻總是不舒服,我邊跑邊轉動帽沿,終于找到了一個似乎可以接受的位置,才算罷了。這才有了我后半程所有照片都斜戴帽子的不良形象。 25公里后一個上坡接著一個上坡,也就是Newton牛頓鎮(zhèn)的四連坡,讓我感到?jīng)]有盡頭。心里放棄比賽的念頭不斷滋生,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步行的時候,我開始動搖。你從萬里之遙來到美國是為了散步嗎?有多少好友期待著你跑出自我。想到這些,我會重新加快沉重的雙腿,繼續(xù)沿著上坡前行。出汗過多,體內電解質已經(jīng)嚴重缺乏。我的右大腿開始疼痛,大腿正面的肌肉僵硬得像個凸凹不平的棍子。我邊跑邊用右手使勁拍打著右大腿正面。讓血液流通的快一些,這一招還真見效,似乎抽筋的感覺消退了許多,但右腿很快就被打的紅了起來。基本上跑上幾百米就會重復上述動作十幾次。此時呼吸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節(jié)奏,氣喘如牛,短褲已經(jīng)完全濕透,頭上不知澆了多少杯冷水。由于面臨抽筋和極度痛苦,我已經(jīng)不敢看手表了,我擔心過慢的跑速會把我的斗志摧垮。在與絕望和放棄的斗爭中,我的神智已經(jīng)模糊,讓我很難回憶起當時每個坡路是如何熬過去的。跑完馬拉松翻看這一段配速時,還是比我想象的好一些,基本上都在6分左右。當我麻木地翻過一個高坡后,我都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個大大的標語牌佇立在路旁,“The heartbreak is over”,碎心坡就這樣被我征服了,說實在的,我并沒有認為我最困難的時候是剛剛跑完的600米高坡,反而前面那些連坡更加痛苦心碎。這是路牌指示的距離為21英里,離終點還有9公里。我為之一振,似乎從懵懂中清醒過來,借著下坡我開始加速,呼吸也好了許多,我認為我可以一氣沖到終點。但是好景不長,右大腿已經(jīng)無法承受急速奔跑時受到的沖擊力,抽筋的感覺再次襲來,又一次不得不降速用手拍打右腿。 馬拉松這項運動迷人之處是你不可能靠一時的勇氣征服它。需要意志和耐心戰(zhàn)勝它。如果此時我一味拼出命來硬拼,其后果必然會輕則抽筋重則暈倒在賽道上,其后果都是不能完賽。我調整著急促的呼吸,拍打著大腿,在能控制不抽筋的情況下,加速前行。此時的配速再次回到5:30左右。出了Newton牛頓鎮(zhèn)來到Brookline鎮(zhèn)---離波士頓市區(qū)最近的一個鎮(zhèn),這個鎮(zhèn)給我的印象是過老的柏油路坑洼不平,道路兩旁還有鐵軌和火車。看來人在疲勞的時候見到什么都不是美好的。道路基本上是以下坡為主,但下坡途中十來米高的上坡還有許多,每見到上坡就有一種恐懼感,沉重的雙腿就抬不起來。 此刻就會有大批的人從我身邊超越。在超越我的人中,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跑姿完美,胸前印著HONGKONG的女孩,我便積攢力量追了上去,在她后面跟跑了幾百米后,呼吸平穩(wěn)了許多,我便紳士地跟她打了聲招呼,“I am a chinese, follow me ”。我便超越她,在她前面領跑。這也算是中國人之間在國外馬拉松賽場上的互助吧。我們倆相互領先,共度難關,熬過了37-40馬拉松最困難的三公里。進入Boston后,離終點不到3公里了,強烈的完賽欲望,使我越跑越快。在奔跑過程中,我開始向道路兩旁搜索著我的妻子和朋友。雖然沒有約定好具體地點,但我堅信憑著多年來王月梅對我跑姿的熟知,一定能從人群中找到我。 遠處CITGO的大牌子越來越近了。過了CITGO,還有最后一英里。此刻我已感受不到渾身上下的酸痛。全身所有的能量全部集中在這短短的幾分鐘里,我要在到達終點時把全部體能消耗盡。下Commomwealth Ave橋洞,右轉Hereford上小坡,最后左拐上Boylston, 600米外,終點拱門清晰可見。兩邊觀眾的叫音達到了頂點,我此刻有點絕望,可能此次波馬真的感受不到王月梅的加油了。于是我不在向道路兩旁觀望尋找,我要集中精力開始沖刺了。我重新回到道路正中央,目視前方,在歡呼聲中享受最后500米最刺激的奔跑。突然在我的右側,隱隱約約地聽見有人在喊著中文名字,仔細聆聽,兩個高分貝的聲音聲嘶力竭地呼喚著我,我興奮幸福地沖向右側,拿起妻子事先給我準備好的五星紅旗,來不及說一句話,便重回跑道,雙手舉起國旗,沖向終點。這一段令我終生難忘的視頻,被我的好朋友雪梅拍攝下來。 3:49:45,我終于完賽了。成績此時真的不那么重要了,波馬讓我感受到了一生中最煎熬的馬拉松比賽,它不愧為馬拉松選手的朝圣之旅。它的賽道難度、觀眾熱情、變幻莫測的天氣,縝密的組織能力、充足的補給都是其它馬拉松賽所不具備的。這也許是為什么很多馬拉松選手在此被虐之后,還一次次重新再來的原因吧。優(yōu)秀的馬拉松選手骨子里一定有種征服一切的勇氣,我希望還有機會再次站到波馬的起跑線上。 草原狼<br> 2019年5月18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