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一支不該忘卻的部隊一一駐疆空軍工兵十四團

向萍

<h3>在東溝當過兵的人都應該知道,老衛(wèi)生隊后山坳的靶場邊上埋葬著7位烈士。至于這7位烈士姓甚名誰,在東溝駐軍中無人熟知,真正去墓地祭掃過的人也屈指可數(shù)。</h3><h3><br></h3><h3>因為他們所在的老部隊早已撤離,他們曾經(jīng)熟悉的戰(zhàn)友早已返鄉(xiāng),他們被撤走的部隊永遠留在了南山腳下。</h3> <h3>東溝洞庫</h3> <h3><b>一、2017年東溝場站祭掃報道</b></h3><h3><b><br></b></h3><h3>2017年清明,空三十七師50周年紀念冊《春的故事》第十七期轉載了《空軍網(wǎng)》一篇《詠烈賦》的記實報道。</h3> <h1><b>詠烈賦</b></h1><h1><b></b>——西部戰(zhàn)區(qū)空軍某場站祭掃駐地墓園(2017年清明摘自《空軍網(wǎng)》,作者:章越;攝影:章越、陳鐸龍)</h1><h3></h3> <h3>丁酉之春,風清景明,天路之兵祭英烈于南山腳下。清風徐來,草木興榮。舉旗鑄魂,憶往昔之路,念先烈之功。</h3><h3><br></h3><h3>少焉,細雨落雨南山之上,飄轉于山林之間。芳草野綠,墓園冷寂??偽⒂曛h拂,滌泥塵之精細。式瞻謹誠,寂靜乎如天地之初,而不知其所止;莊敬乎如宇宙洪荒,泣淚而憧心。</h3><h3></h3> <h3>于是祭奠悲甚,揚旗而誦之。詩曰:“古道青石涼,烈士路邊葬。十八把軍參,忠骨埋他鄉(xiāng)。青山多懷遠,哀草鋤幾行。當年英姿勇,吾輩切莫忘。”</h3><h3><br></h3><h3>列中有采菊者,倚詩而獻之,其景悲凄然:如霜如露,如泣如訴;余戚不絕,空轉山間。</h3><h3></h3> <h3>眾人愀然,不禁悲夫:新生等君年少離鄉(xiāng),參軍于西北,建隧洞于天山,皆聽黨指揮之士也。然命途多舛,天不假年,葬身于轟塌隧洞洞穴之中,長眠于天山雪松之下。</h3><h3><br></h3><h3>方其聽召喚,建邊疆,皆豪情滿懷也,工兵集結,蓄勢待發(fā),鉆山造洞,功成不還;</h3><h3><br></h3><h3>固邊防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輩后昆,淡忘于繁燈之下,篡改于網(wǎng)絡之間,忘一隅之功臣,耽外物以享受;</h3><h3><br></h3><h3>調侃英烈于微博,戲謔先輩于酒桌。哀他生之須臾,嘆青山之長存;感歲月之靜好,抱荒蕪之心閑賦余生,悲勝矣。</h3><h3></h3> <h3>然亦有之曰:</h3><h3><br></h3><h3>先烈雖殆,然精神正盛,所謂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h3><h3><br></h3><h3>烈士長眠,而松柏長青也。蓋將先烈之跡以觀之,而維護核心之品行可嘆也;</h3><h3><br></h3><h3>以愛崗奉獻之行而自觀之,而未能望及先輩之項背也,而又何悲怨乎?且夫改革之夕,先輩之德銘于心。扎強軍興軍之根于天山,鑄聽從指揮之心慰先烈。</h3><h3><br></h3><h3>無論外界,不為所動。惟鋪戰(zhàn)鷹之天路,護雄鷹穩(wěn)起航。腦記之而為學,心感之而成習。維護核心,聽從指揮,是兵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輩更所共適。</h3><h3></h3> <h3>祭掃之終,雨過天晴,眾人行于先輩即行之路,默而思之,不知“春”之即來。</h3> <h3>文中,我看到一代代年輕的軍人并沒有忘記葬身于轟塌隧洞洞穴之中的烈士;圖中,我看到了南山腳下的官兵在祭奠鉆山造洞固邊防的天路之兵。閱圖讀文,讓人欣慰,令人感動,也引我追思。</h3><h3><br></h3><h3>因為烈士這塊墓園我去過,烈士這支部隊我熟悉。</h3> <h3>東溝營區(qū)</h3> <h3><b>二、懷念這支記憶中的鄰家部隊</b> </h3><h3><br></h3><h3>自隨父親由軍部調到東溝籌建場站,就一直與工程兵十四團為鄰,從少年起就讓我近距離地感受到什么是整齊劃一令行禁止的部隊紀律,什么是生龍活虎充滿朝氣的連隊生活。</h3><h3><br></h3><h3>房前屋后官兵的身影,營地營房整潔的環(huán)境,一二三四鏗鏘的口號,齊步跑步穿梭的隊伍,給人以力量,讓人感覺安全。我記住了這支——87493部隊。</h3> <h3>1999年回東溝拍下了我家曾住過的老屋</h3> <h3>雖然那些年因中學住校、因當兵上學,我在家的時間并不很多,但每到假期回家,就能感受到鄰家十四團濃濃的軍營氛圍。</h3><h3><br></h3><h3></h3><h3>宅在家中,戶外的吹哨集合、列隊高歌,清晰可聞;路經(jīng)營房,室內的通鋪方被、整潔內務,隔窗可見。 </h3><h3><br></h3><h3>每天哨響集合,鄰家便會傳來一連串渾厚剛勁的口令聲: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報數(shù)、向右——轉、齊步——走。接著便會響起一、二、三、四雄壯的口號聲、唰唰唰唰有力的腳步聲。</h3><h3><br></h3><h3>日復一日周而復始,這些集合的程序、連串的口令我早已是耳熟能詳。</h3> <h3>東溝營區(qū)</h3> <h3>每天開飯?zhí)栱懫?,吃飯的官兵列隊?jīng)過我家門前走向房頭一側的食堂,由于食堂簡陋狹小空間有限,因而端著飯碗蹲地吃飯的戰(zhàn)士會遍布門前。</h3><h3><br></h3><h3>每天上下班,扛鍬扛鎬的施工隊伍從另一側房頭穿梭往返于施工戰(zhàn)場與營區(qū)駐地之間。</h3><h3><br></h3><h3>每晚熄燈號響起,一個個窗口的燈光瞬間熄滅,燈火輝煌的營區(qū)即刻漆靜一片,嘈雜喧鬧的營地隨即進入沉沉的夜眠之中。</h3> <h3>我家房前,設有十四團的乒乓球室,課余飯后??陕劶扒蚵?、叫聲、歡笑聲,聲聲充滿活力。喜愛運動的父親也常去十四團乒乓球室打球娛樂,我們偶爾也去玩過。</h3><h3><br></h3><h3></h3><h3>我家屋后,存放著十四團的施工設備,24小時設崗設哨。每天清早拉開窗簾,窗外持槍的哨兵就在眼前。不論風霜雨雪、不論酷暑高溫,值勤的士兵日日看守著軍備設施。</h3><h3><br></h3><h3></h3><h3>十四團有幾個兵跟我哥玩得好也時常去家里坐坐。記得我第一次認識錄音機,就是十四團一位家在新疆軍區(qū)的戰(zhàn)士帶來的,并提到我家教我們如何操作。</h3><h3><br></h3><h3>磁帶里播放出鄧麗君輕柔纏綿的歌曲,讓人聽了如醉如癡。我們第一次感覺到,歌是可以這樣唱的,這樣唱才能唱出人的柔情和感情。記得那錄音機還在我家放了一段時間。</h3> <h3>就是這支鄰家隊伍,陪伴我從少年走到青年。當流水的兵營送走了一批批老兵,我也長成了一個兵,長成了這支隊伍的同齡人。</h3><h3><br></h3><h3>這支陪伴多年的鄰家部隊,在我一個個假期的往返中,不知不覺在逐漸減少,減少中我感覺到了周邊的冷清寂靜。不知何時這支隊伍就完全撤離消失,消失得闃無一人,消失得無影無蹤。</h3> <h3>十四團官兵(以下十四團的照片均取自十四團戰(zhàn)友”仁者愛人“的美篇)</h3> <h3><b>三、一支不該忘記的部隊——工程兵十四團</b></h3><h3><b><br></b></h3><h3></h3><h3>這支部隊,在最初新疆空軍部隊的建設中,馳騁在荒漠的戈壁、奔波在偏遠的山溝。與雛形中的駐疆空軍部隊共同建起了一座座兵營、一個個機場、一條條公路、一個個軍事重地——這就是空軍工程兵第十四團。</h3> <h3>十四團大門</h3> <h3><b>(一)十四團的沿革蹤跡</b></h3><h3><b><br></b></h3><h3>我對這支鄰家部隊充滿了懷念。也曾多次上網(wǎng)查找這支部隊的沿革蹤跡,想知道這支隊伍經(jīng)一處處施工后,在一次次軍改中的生存命運。</h3><h3><br></h3><h3>網(wǎng)上一篇“仁者愛人”《空軍工程兵第十四團精神永存》的美篇,以及陸續(xù)收到戰(zhàn)友的信息補充,終于讓我看到了這支曾經(jīng)的鄰家隊伍的前身與后影,并了解到這支部隊的歷史淵源。</h3> <h3>工程兵十四團的前身是南京軍區(qū)6537部隊。其中七支隊的221團在參加援越抗美回國后便被劃分成兩個團,進駐西昌修小廟機場的為十五團,進駐新疆庫爾勒的是十四團。</h3><h3><br></h3><h3>十四團1970年9月進駐新疆庫爾勒,改編為空軍工程兵第十四團(代號87493部隊)。</h3><h3><br></h3><h3></h3><h3>1987年十四團整編與寶雞工程兵七團合并,組建成空第四空防工程處(87469),遷往寶雞市。對外承接工程項目也稱空軍第七工程總隊,番號于2003年改為93882部隊。2017年又整編與成空第八工程處合并組建防空大隊(正團單位)。</h3> <h3>網(wǎng)絡圖片</h3> <h3><b>(二)十四團的歷史使命</b></h3><h3><b><br></b></h3><h3>工程兵十四團是個施工部隊,擔負著籌建駐疆空軍各營區(qū)營地各軍事要地的重任。</h3><h3><br></h3><h3>十四團1970年進疆時,駐疆空軍已有多支部隊陸續(xù)組建、相續(xù)進疆。</h3><h3><br></h3><h3>1964年空九軍在新疆組建;1965年飛行十一大隊從東北調入新疆;1967年八航校在哈密建校;1967年偵九團在新疆組建;1969年空三十七師移師新疆;1970年空軍醫(yī)院調入新疆;還有諸如多個飛行團、教練團、雷達團、場站等等等等的部隊營地營房倉庫洞庫機場公路需要修建。</h3><h3><br></h3><h3></h3><h3>尤其是在我國核實驗基地的馬蘭,隨著1964年10月16日,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I7日,第一枚氫彈試驗成功。馬蘭核基地還有更多的涉核涉密工程項目需要建設。</h3><h3><br></h3><h3>因而便有了這支工程兵施工部隊調防新疆、歸屬空軍、更改番號,并迅速投入到緊張的施工建設之中。</h3> <h3>1983年十四團安裝連戰(zhàn)士在馬蘭基地施工作業(yè)。左邊翟晉寶、右邊蔣炳云<br></h3> <h3>進疆后的十四團,大本營駐扎在了庫爾勒。一個整編團,卻因工程鋪設于新疆的南北東西,部隊便被分解成多個施工隊伍奔赴于戈壁大漠、荒灘野嶺??。雖然戰(zhàn)線拉得很長、人員分得很散,但庫爾勒大本營始終是十四團官兵身后堅實的家園。</h3><h3><br></h3><h3>1973年因修建東溝營地、挖筑飛機洞庫,十四團團部率隊遷至東溝,直至1980年工程接近收尾,團部才重返庫爾勒。</h3> <h3></h3><h3>一位網(wǎng)名”回望藍天“的十四團戰(zhàn)友回憶道:</h3><h3>十四團從七個星轉戰(zhàn)東溝,是我們汽車營二連運送的,在托克遜往達板城方向的白楊溝,有位戰(zhàn)士在車未停穩(wěn)時就急于下車,就這樣駕鶴西去,不知十四團戰(zhàn)友是否記得?愿這位戰(zhàn)友在天堂沒有痛苦!</h3> <h3>網(wǎng)絡圖片</h3> <h3></h3><h3>工程兵十四團在疆歷時16個年頭。16年間,十四團一輛輛拉沙運石的車隊穿梭于一個個籌建中的部隊營地,馳騁于?????荒無人煙的茫茫戈壁。一隊隊拉人運兵的車流趕赴一個個待建的戈壁荒地,奔赴于一個又一個新的戰(zhàn)場。</h3><h3><br></h3><h3>在沒有重型施工設施的年代,十四團官兵就用鎬鍬鏟錘、雷管炸藥進行開荒破土、挖地刨石、炸山開洞。用肩扛手抬、車拉人挑等最原始的施工方式,在荒野戈壁搶建一個個營地營院、倉庫洞庫、機場公路、軍事要陣。</h3><h3><br></h3><h3>官兵們抗嚴寒戰(zhàn)酷暑、迎風雪斗風沙,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哪里有項目,哪里就有十四團官兵建設的身影,哪里工程,哪里就留下了十四團官兵建設的足跡。在南疆、在北疆固建起一座座鐵打的守疆營盤,完成了一個個艱巨的軍事工程,為新疆空軍的國防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h3> <h3>取自十四團戰(zhàn)友”仁者愛人“美篇</h3> <h3>網(wǎng)絡圖片</h3> <h3><b>(三)十四團的塌方事故</b></h3><h3><br></h3><h3></h3><h3>小時候剛隨父親到東溝時,就聽說過工兵十四團這支鄰家部隊發(fā)生過塌方事故,犧牲了幾名戰(zhàn)士,就埋在了衛(wèi)生隊的后山上。</h3><h3> </h3><h3>經(jīng)在網(wǎng)上查找,找到了十四團“仁者愛人”阮姓戰(zhàn)友《戰(zhàn)友,你是我一輩子的兄弟》的美篇,看到報道的事故發(fā)生在1980年,且被埋的14人全部獲救。</h3><h3><br></h3><h3>我便想起留在我少年記憶中另一次塌方事故及埋葬在衛(wèi)生隊后山幾位烈士。</h3><h3> </h3><h3><b>經(jīng)空三十七師紀念冊主編謝永春在駐地部隊現(xiàn)役戰(zhàn)友的幫助下,確定了后山烈士的人數(shù)為7位,同時獲取名單如下:</b></h3><h3><b><br></b></h3><h3><b> 譚明平 張克金 李有銀</b></h3><h3> <b>張新生 汪召建 王明生 楊軍</b></h3><h3><b><br></b></h3><h3>墓碑排列次序是由上至下、從左到右,上三下四依次排開。</h3><h3><b><br></b></h3><h3><b>之后又拍下了2013年駐軍部隊重新為烈士修繕的墓碑。其中張新生、汪朝建兩位烈士墓碑背面2017年撰寫了碑文,以此確定這兩位烈士為原陸軍五師十三團八連的戰(zhàn)士,犧牲年代為1971年9月5日。</b></h3><h3></h3> <p class="ql-block">譚明平之墓</p> <h3>張克金烈士之墓</h3> <h3>李有銀烈士之墓</h3> <h3>張新生烈士之墓</h3> <h3>2017年八一,由原駐疆五師十三團八連戰(zhàn)友為張新生烈士撰刻碑文,確定了張新生烈士生前所在部隊為陸軍5師,犧牲年代是1971年5月。</h3> <h3>汪召建烈士之墓</h3> <h3>2017年八一,由原駐疆五師十三團八連戰(zhàn)友為張新生烈士撰刻碑文,確定了汪朝建烈士生前所在部隊為陸軍5師,犧牲年代是1971年5月。</h3> <h3>王明生烈士之墓</h3> <h3>楊軍烈士之墓</h3> <h3>曾有老兵留言,東溝洞庫最早是由陸軍部隊在修建,工兵十四團進駐東溝后才接替了洞庫工程。</h3><h3><br></h3><h3>因而從已有的兩個碑文中,確定了這兩位烈士原所在部隊及犧牲的年代。而其他5位烈士的身份信息我卻無從考證。</h3><h3><br></h3><h3>但留在我少年的記憶,我一直把山后的烈士視為十四團的戰(zhàn)士。</h3> <h3>第二次塌方是1980年,又有14位士兵被埋在了洞中,后經(jīng)一天一夜的奮力搶救,終于挖出了被埋的戰(zhàn)友,搶出了14位年輕的生命。</h3><h3><br></h3><h3>當年十四團官兵用鮮血和生命修筑的洞庫雖然早已荒廢,但鑲嵌在東溝山中那標志性的軍事建筑卻留在了每個東溝人的記憶深處。</h3> <h3>1980年10月,新疆軍區(qū)“戰(zhàn)勝報“對十四團塌方搶險的事故進行了報道《工兵戰(zhàn)士奮戰(zhàn)塌方,空軍戰(zhàn)友安然脫險》(取自十四團戰(zhàn)友”仁者愛人“美篇)</h3> <h3><b>戰(zhàn)勝報刊登內容如下:</b></h3><h3><br></h3><h3>10月4日上午12點,空軍某部特車庫口突然出現(xiàn)了罕見的大塌方,塌下土石1,268立方米,整個山頭陷進洞內。 正在庫內施工的14名空軍戰(zhàn)士來不及撤出,被堵在庫洞內,情況十分危急。部隊黨委迅速組織250多名干部戰(zhàn)士,用圓鍬、十字鎬挖土搶救。但因缺乏機械,作業(yè)面小,作業(yè)人員有限, 速度太慢。他們將險情報告軍區(qū)后,又向離駐地10公里的工程兵某部求援。</h3><h3><br></h3><h3> 某部部隊長薛英接到求援電話后,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10分鐘后,副部隊長杜福堯、機械助理員賀正功,就帶領23名機械操作手、四臺挖掘機、三臺裝載機,趕到現(xiàn)場。時間就是階級兄弟的生命。副部隊長杜福堯決定采用二臺挖掘機輪流作業(yè),裝載機交叉轉運土石,以加快作業(yè)速度。余下的機械操作手冒著隨時塌方的危險,鉆進洞口抱石頭,用鋼釬打洞口。裝載機操作手郭長恩正患病,聽到空軍戰(zhàn)友遇險消息后,帶病前來參加搶險。在作業(yè)中,他一人操作機器,堅持不換班,連續(xù)工作11個多小時。緊接著,部隊長薛英也趕到了現(xiàn)場,親自指揮,跟班作業(yè)。經(jīng)過12個小時的緊張奮戰(zhàn),到深夜一點半鐘,共運走土石400多立方米,挖開了洞口,14名空軍戰(zhàn)士安全脫險。工程兵某部干部戰(zhàn)士為了搶救戰(zhàn)友,聞風而動,不顧險情,連續(xù)工作12個小時,表現(xiàn)了緊張頑強的工作作風,受到在場的軍區(qū)首長的表揚。</h3><h3><br></h3><h3> 【作者】劉榮東、侯黨欣</h3> <h3><b>經(jīng)歷塌方事故的戰(zhàn)友回憶留言:</b></h3><h3><br></h3><h3>1980年塌方被埋的14人中一名叫祁永年的戰(zhàn)友,看了美篇后留言,說出了他們生死12小時的人生經(jīng)歷。</h3> <h3>我是那次塌方14人中的一個兵,叫祁永年,1978年從甘肅武威入伍,當七連木工班支模的。我們在洞中12個小時,擁抱在一起唱了再見吧媽媽,國際歌。</h3><h3><br></h3><h3>是87493部隊用風鉆打開了另一洞口,我們得救,爬出一個人能出來的洞口,軍區(qū)首長淚眼拉住我們的手向我們敬禮,團領導摸摸我們的頭,手也在顫抖。</h3><h3><br></h3><h3>禮堂邊上數(shù)不清的小車,很多救護車,五六十個白衣軍人,都是要搶救我們的。</h3><h3><br></h3><h3>事后,親眼看到半個大山塌方,堵住了洞口,我團的七連,八連挖了三個月時間,才見到洞口。那次,陸軍部隊真了不起,舍生忘死搶救我們。</h3> <h3>感謝十四團祁永年戰(zhàn)友講述了他們14人當年被困洞內不為人知的悲壯場景。<br></h3> <p class="ql-block"><b>三、離開東溝前我上了后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一直想離開這個偏遠、艱苦、令人窒息的山溝部隊,可真接到調令時,內心卻有太多割舍不下的情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接到調令到離隊約10天時間,我常常獨自呆坐在衛(wèi)生隊的后山坡上,一個人狐伶伶地坐著,心緒難寧地坐著,看著群山山上傲立的松柏,看著山坳山邊散落的營房,看著一車車機務官兵趕赴機場,看著遠方的機場跑道,看著一架架飛機往返起落,看著眼前我所熟悉的一山一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天我就這么呆呆地坐著,癡癡地看著,依依不舍地回顧著。一種無法言盡地感傷讓我感受到離隊的難舍,離開前只想把一切的一切盡刻眼底、深埋于心。</p> <p class="ql-block">此刻我想起了父親離疆前的一夜不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記得過了半輩子軍營生活的父親,在離開部隊、離開新疆的頭一天晚上,他把自己一人關在了漆黑的小屋。門縫中幾次夜窺,我看到的是時隱時現(xiàn)、忽明忽暗的微弱煙火,我知道父親抽了一晚的煙一夜沒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沒有打擾父親留在軍營中最后一晚的寧靜,我在努力猜測他即將離隊的心情。他或許是在默默承受即將離開部隊的傷痛;或許是在回顧從軍路上經(jīng)歷過的風風雨雨;或許是對新疆、對部隊有太多的眷戀與不舍;或許是對即將離開部隊的失落與孤獨;抑或是對即將面對的新環(huán)境、新生活充滿了茫然與忐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余年的邊關生涯,父親自新疆成立空軍起抽調進疆。為了駐疆空軍的機場選址,他的足跡跑遍大半個新疆,他說自己可以算是新疆駐軍的活地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習慣于這緊張、艱苦的邊疆軍營生活,習慣于一個軍人所肩負的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神圣使命。離開部隊對于從軍幾十年的老軍人是何等的痛苦!當時的我無法理解父親的這種不舍。</p> <p class="ql-block">在父親離疆后的第三年,我也將隨父調離新疆這塊生長的綠色營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沒有接受衛(wèi)生隊要為我召開的歡送會,這是我無法面對的告別方式,我只想一個人默默離開,因而我決定選擇一個寧靜的夜晚提前離隊,但卻總希望在最后的一點時間里能留下一點難忘的記憶。 </p> <h3>如今的洞庫早已廢除</h3> <p class="ql-block">在臨行前一個飄雪的凌晨,沉沉天幕下沉睡的營院異常的靜也異常的冷,起床號尚未吹響。我突然決定上山去看看十四團犧牲的幾位戰(zhàn)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獨自一人去山后的墓地,讓一向膽小的我還是鼓足了很大的勇氣、下了很大的決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穿著厚重的軍大衣,頂著扯棉搓絮般紛紛而落的飛雪,踏著沒足的積雪深一腳淺一腳地爬上了部隊駐地的后山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過山坳靶場,走向山后墓地,走近掩埋在那里的7位不知名姓的戰(zhàn)友。雖然我很早就知道這山后的靶場邊埋著十四團的烈士,每年打靶都曾遠遠看過,卻不曾去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從心里并沒有把這些戰(zhàn)士的埋骨之地當作陵園、視為墓地。自覺這山這墓都在營區(qū)內,他們只是住在了營區(qū)的山澗一角,因而便也就少了點陵園的陰氣與恐懼。</p> <h3>7位烈士雖素不相識,但7個年輕生命就這樣永遠埋在了南山腳下,想想也挺心疼挺難過。</h3><h3><br></h3><h3>臨走我尤其想向這7位長眠于天山腳下的戰(zhàn)友們作最后的告別!我無法形容當時的心情,只感覺異常的凄惻、異常的悲壯!</h3> <h3>網(wǎng)絡圖片</h3> <h3>走近這壘壘荒冢中,我緩緩地用手掃去掩蓋在墓碑上的雪衾,輕輕坐在墳塋邊的石頭上,靜靜地看著矗立在雪山上的陵墓、默默地陪著幾位素未平生的戰(zhàn)友,在風雪晨曦下守著這七座靜寂無語的孤?!?lt;br></h3> <h3>網(wǎng)絡圖片</h3> <h3>我知道他們所在的部隊早已撤離了東溝,他們同批入伍的戰(zhàn)友也陸續(xù)復轉返鄉(xiāng)。而他們卻遠離父母永遠留在了這塊荒漠的大山里。默默守望著這塊他們用鮮血筑建的部隊營院,守望著他們?yōu)橹I出生命的山溝、山洞。</h3><h3><br></h3><h3>我不知他們遙遠的家人是否來看過他們,不知駐地的官兵是否還會祭奠他們。 </h3> <p class="ql-block">之前我似乎沒有聽說過有人為這些烈士掃過墓。我只知道有修理廠的戰(zhàn)士說過他們因為打賭去過墓地。那是一群童心未泯的大男孩一次兒戲式的打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誰敢在吹過熄燈號的夜晚,獨自一人上山拜祭山后的烈士。以墓前插立的香煙和碑石壓放的一紙XXX到此一拜的字條為證。第二天戰(zhàn)友們再上山核實真假。那也只能算是久禁寂寞大山里百無聊賴的戰(zhàn)士一種鍛煉膽量的祭拜。</p> <p class="ql-block">在這寒冷的春天,在這空闊、靜謐的山里,我獨坐在這7位不知名姓的戰(zhàn)友身邊,面對冰冷的墳塋,面對矗立的墓碑感悲萬千,思緒萬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將要離開生養(yǎng)我的新疆空軍,離開熟悉熱愛的機場部隊,離開依然堅守在戈壁大山中的戰(zhàn)友,這種離愁我無處抒發(fā),這種別緒我只能對著陰陽相隔的戰(zhàn)友揮灑!</p> <h3>此時的我也有著與父親離隊前相同的不舍與失落。</h3><h3><br></h3><h3> 在這寂靜的晨曦,面對無聲的戰(zhàn)友,我在作臨行前的告別。這里雖不是我埋心葬骨之地界,卻是我終身難忘的故園。那熟悉的隆隆震耳的戰(zhàn)機轟鳴聲,那枯燥寂寥的邊疆軍營生活,早已讓我融入骨髓銘心難忘。</h3> <h3>在流水的營盤里,每個軍人都有面臨離開軍營的那一天,都會經(jīng)歷人生旅途中的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抉擇。</h3><h3><br></h3><h3> 軍人無法預知自己今后的命運,無法選擇自己退役后的歸宿,但他們早晚都會有離役戰(zhàn)友那種失落、孤獨、無家、無助的感覺!</h3><h3><br></h3><h3> 現(xiàn)役軍人畢竟是集中的、少數(shù)的、暫時的,而離役的隊伍才是零散的、龐大的、現(xiàn)實的,是遍布大江南北各個角落的。</h3> <h3>雖然現(xiàn)在距新疆已很遠也很久了,但我一直無法忘記遙遠西部那片廣袤的土地,無法忘記患難與共那些真摯的戰(zhàn)友,以及那個下雪的春天、那個春天的凌晨,我獨自一人爬到衛(wèi)生隊后山坡向長眠于天山腳下那7位戰(zhàn)友告別的悲戚場景,想來依然令人回味,讓人感傷。 </h3><h3><br></h3><h3>又一個清明到了,我想起了這7位埋骨他鄉(xiāng)長眠邊陲的孤獨戰(zhàn)友。不知如今那大山里的清明是否還有積雪,那7位戰(zhàn)友的墓園是否還有人祭掃,他們的父母家人現(xiàn)在是否安好? </h3><h3><br></h3><h3>清明,寄去我對長眠于天山腳下戰(zhàn)友深深的追思,以此祭奠他們永遠的青春!</h3> <h3>工程兵十四團,一支駐疆空軍的建設大軍。這支部隊雖已撤并,但我們不該忘記!在此向曾經(jīng)為新疆空軍的建設付出辛勤勞動和汗水的十四團官兵致以最崇高的敬禮!</h3> <h3>感謝2017年清明時節(jié)東溝場站率隊為烈士掃墓的陳指導員及各位官兵!你們祭祀烈士不僅僅代表著駐地部隊,也代表了千千萬萬的退役老兵,尤其是十四團的官兵。從拍攝的祭掃畫面中,感覺遠離親人的烈士有人祭奠便不再凄冷,看了讓人感動感激也感到了溫暖。謝謝????</h3> <p class="ql-block">在此要感謝十四團戰(zhàn)友“仁者愛人”阮林的資料補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謝空三十七師紀念冊主編謝永春和2017年東溝場站帶兵祭掃烈士墓園的時任通信連陳指導員對十四團烈士人數(shù)的核準、烈士名單的提供,以及拍下了7位烈士的墓碑及碑文,從碑文中讓我們知道了7位烈士叫甚名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東溝場站衛(wèi)生隊護士</p><p class="ql-block"> 向 萍</p><p class="ql-block"> </p> <h3>感謝不知名姓的戰(zhàn)友對十四團歷史資料的補正,謝謝!????</h3> <h3><b>附</b>:</h3><h3><br></h3><h3>任何一段歷史,只有在當時的歷史時期,用文字、影像記錄下來的歷史事件,才算是一段最真實的歷史資料。沒有記載的歷史只能靠歷史見證者的回憶、探討予以確定。</h3><h3><br></h3><h3>自制作的十四團美篇發(fā)出后,收到來自當年十四團官兵的不同意見,有贊譽感懷的、有信息補正的、也有提出質疑的。</h3><h3><br></h3><h3>十四團當年一位團領導身邊的工作人員,記憶中1973-1977年沒有發(fā)生過塌方事故,更沒有人員傷亡,要求更正;也有一位十四團曾經(jīng)的團領導明確說明山后的烈士是十四團的。(因說法不一,因需要核實,因而美篇關閉了一段時間)。</h3><h3> </h3><h3>就兩次塌方事故,因第二次有當年的報紙為據(jù)沒有異議。而第一次的塌方,我是憑借少年時的記憶、憑借個別戰(zhàn)友的回憶、憑借2017年東溝部隊的清明祭文,因沒有確定的核實渠道,或許寫得不夠嚴謹。</h3><h3><br></h3><h3>正因對有些事件拿捏不準,因而我在文后特意注明,如有不準確之處敬請戰(zhàn)友們指正。</h3><h3><br></h3><h3>我也在每天翻看文后的戰(zhàn)友留言,希望能看到戰(zhàn)友們的補正信息,也會及時將戰(zhàn)友們提供的信息進行添加修正。</h3><h3><br></h3><h3>雖然我并非在寫十四團的正史,但還是希望能將十四團的記憶故事寫得真實些、準確些。</h3><h3><br></h3><h3>因而我通過空三十七師紀念冊主編謝永春聯(lián)系部隊駐軍,核準犧牲烈士的人數(shù)、姓名、甚至墓碑的排列。</h3><h3><br></h3><h3>最終于2019年6月26日,謝永春通過東溝現(xiàn)役戰(zhàn)友的幫助,傳來了埋在東溝山上的7位烈士的墓碑,從碑文中確定了兩位烈士的身份信息。非常感謝!</h3><h3><br></h3><h3>在此,也要感謝十四團戰(zhàn)友給予的鼓勵與贊賞!如有不到之處還望多指正多包容!謝謝??!</h3> <h3>東溝洞庫</h3>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7日,收到一位叫戈壁三棵樹的留言及沙漠路虎的補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0年前的初春我們昌吉州的千余民兵進駐大東溝參加洞庫施工。我在洞庫打眼、放炮、出渣、支撐干了幾個月后調到工程指揮部任描圖員和打字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指揮部指揮長是軍后勤部邱大銀副部長,首長還有修建處肖德厚處長,參謀長王家魁,政委王學志,副參謀長張金鎖,支部書記趙明新、軍醫(yī)董樹東。工程技術人員有李振武、帥長貴、李運豐、劉聰、羅菊友、石超興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程代號8794,郵局代號116信箱。指揮部先是在地窩子后搬至機庫和禮堂旁的平房,14團衛(wèi)生隊的領導家屬和我們住在一起,中間僅有一條一米多寬的小道。</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ogx0w2o?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719703"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向萍《求助尋找烈士信息》</a></p>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M4MTMwNg==&mid=2247486407&idx=1&sn=8bea7e71aebe031fc1e7047c1a01eb97&chksm=e9b1a792dec62e84c1af702dc85e4604d24557e8b73933b4615e910c9a323609f49836ab7cbc&scene=4&subscene=126&ascene=0&devicetype=android-27&version=2700033b&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wABAAoACwATAAMAI5ceAFaZHgDcmR4AAAA%3D&lang=zh_CN&pass_ticket=BnbcDTziD5QhHeWJlBNjAIDzXf1mmz%2BYsHtYSIMr6UhEho1AfJO6HtGYLthzXoma&wx_header=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空三十七師《春的故事》第十七期</span></a><br></h3>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15k4lt3z?share_from=others&amp;amp;amp;amp;v=4.10.1&amp;amp;amp;amp;share_user_mpuuid=9c9decc3cb7c3ed26ad247bcbbfd59d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 十四團戰(zhàn)友“仁者愛人”美篇《戰(zhàn)友你是我一生的兄弟》</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