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歲月如歌,青春無悔。一九七二年在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關(guān)于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號召的指引下,覌音堂煤礦一批有志青年從而告別父母雙親,告別故土,踏上了上山下鄉(xiāng)的崢嶸歲月之路,我們的生命歷程也被深深烙上了……中國知青,一個苦難、光榮并存的稱號。</p> <h3> 兄弟姐妹們,還記著這張照片嗎?距今已四十七年過去了,照片上的72個人(包括一個小孩)都分別天涯海角。當(dāng)年的帥哥美女,如今都是雙鬢斑白,步入夕陽。</h3><h3> 這張照片是當(dāng)年我們上山下鄉(xiāng)前三天的離別寫照,當(dāng)年我們個個意氣風(fēng)發(fā),風(fēng)華正茂。瞬間四十七年時光帶走了我們的青春年華,但卻沒帶走我們在艱苦歲月里結(jié)下的友誼之情。為紀(jì)念我們上山下鄉(xiāng)四十七周年,我將自己保存的一些照片、視頻資料經(jīng)過整理,現(xiàn)制做成相冊,提供給你們欣賞。(本相冊主要以蘇門大隊知青為主線)</h3>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二年四月二十七日,一輛解放牌卡車,拉著五十余名身扛背包,手捧紅寶書的熱血青年,在鑼鼓喧天的歡送隊伍歡送下,朝著澠池縣城關(guān)公社蘇門大隊緩緩駛?cè)ァ?lt;/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午時分,卡車?yán)迨嗝信嗄甑竭_了目的地……澠池縣城關(guān)公社蘇門大隊。經(jīng)過縣、公社、大隊的現(xiàn)場點名交接,一會功夫五十余名男女青年成了蘇門大隊的新生社員。待上級領(lǐng)導(dǎo)離去后,緊接著大隊領(lǐng)導(dǎo)宣布分隊名單,各生產(chǎn)隊長現(xiàn)場領(lǐng)人。轉(zhuǎn)眼間五十余名男女青年被分往九個生產(chǎn)隊,從此我們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知青歲月。</p> <p class="ql-block"> 五十名男女青年分隊如下:</p><p class="ql-block"> 東蘇門南隊:孔玉琴、劉現(xiàn)英、牛金凡、</p><p class="ql-block"> 孫礦婷、王石娥。</p><p class="ql-block"> 東蘇門北隊:代茹嫻、李存子、陳愛霞、</p><p class="ql-block"> 張國勝、蔡建留。</p><p class="ql-block"> 西蘇門南隊:金繼華、黃秀蘭、胡令燕、</p><p class="ql-block"> 高春蘭、張曉社、段生才。</p><p class="ql-block"> 西蘇門北隊:陳永琴、馬小全、楊桂蘭、</p><p class="ql-block"> 呂群草、萬同群、張保全。</p><p class="ql-block"> 官莊北隊 : 謝保平、楊愛榮、李英珍、</p><p class="ql-block"> 丁銀鳳、鐘建生。</p><p class="ql-block"> 官莊南隊 : 范建華、聶金珍、段素琴、</p><p class="ql-block"> 常江河、姚云庭。</p><p class="ql-block"> 任家洼 隊: 許香果、焦華瑞、董愛青、</p><p class="ql-block"> 劉桂青、陳繼海、張勝喜。</p><p class="ql-block"> 曹泘沱東隊: 陳礦珍、郭礦玲、李翠蘭、</p><p class="ql-block"> 岳小辮、王 學(xué)、焦拴磨。</p><p class="ql-block"> 曹泘沱西隊: 惠桂珍、白英子、韓福壽、</p><p class="ql-block"> 張梅蘭、孫淑娥、劉海斌。 </p><p class="ql-block"> </p> <h3> 自一九七二年四月二十七日起,五十名知青正式成為了新一代農(nóng)民。從而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知青生活,我們頂日而作,月伴而息,慢慢的溶進蘇門大隊這片火熱的土地,隨時隨地在麥田、棉田、菜地等勞作場地里見到我們的身影,我們無聲無息默默地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這片深深熱愛著的大地。</h3><h3> 據(jù)不完整確切統(tǒng)計,五十名知青在蘇門這塊熱土上最短的生活兩年,最長的生活長達七年之久。這片土地流淌著我們知青的熱血汗水,浸透了我們知青的深深愛意。我們深情地稱蘇門為……第二故鄉(xiāng)。</h3><h3>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zhuǎn)眼再有三個月就是我們上山下鄉(xiāng)四十七年紀(jì)念日,當(dāng)年的五十名兄弟姐妹,你在哪里?還記得我嗎,我們在想你啊!</h3><h3> 下面是部分知青的照片,轉(zhuǎn)給大家,給大家一個幸福美好的回憶。</h3> <h3> 官莊南隊知青……常江河</h3><h3> </h3> <h3> 常江河2019年鄭州市標(biāo)志性建筑……玉米大廈留影。</h3> <h3> 東蘇門北隊知青……蔡建留</h3><h3> </h3> <h3> 西蘇門南隊知青……張曉社</h3><h3> </h3><h3><br></h3> <h3> 西蘇門北隊知青……張保全</h3><h3> </h3> <h3> 2018年自拍留影。</h3> <h3> 東蘇門北隊知青……張國勝</h3><h3> </h3> <h3> 2018年自拍留影。</h3> <h3> 1971年西安興慶公園留影。</h3> <h3> 西蘇門南隊知青……段生才</h3> <h3> 2018年三門峽天鵝湖留影。</h3> <p class="ql-block">任家洼隊知青……陳繼海。</p><p class="ql-block"><br></p> <h3> 任家洼隊知青……張勝喜</h3> <h3> 曹泘沱西隊知青……劉海斌</h3> <h3> 東蘇門南隊知青……孔玉琴</h3> <h3> 旅游途中留影。</h3> <h3> 東蘇門南隊知青……牛金凡</h3> <h3> 西蘇門南隊知青……金繼華</h3> <p>西蘇門南隊知青……黃秀蘭</p> <h3> 東蘇門北隊知青……代茹嫻</h3> <h3> 曹泘沱東隊知青……陳礦珍</h3> <h3> 任家洼隊知青……董愛青</h3> <h3> 日常生活拍照留影。</h3> <h3> 任家洼隊知青……焦華瑞</h3><h3> 兒子給當(dāng)保鏢呢。</h3> <h3> 曹泘沱西隊知青……惠桂珍</h3> <h3> 青年時期……惠桂珍。</h3> <h3> 官莊北隊知青……楊愛榮</h3> <h3> 孟嶺大隊知青……鄧喜苔</h3> <h3> 2018年4月27日,上山下鄉(xiāng)四十六年,部分知青相約重返……蘇門大隊留影。</h3><h3> 參加人員:左起為鄧喜苔(孟嶺大隊)、段生才(西南隊)、聶金珍(官南隊)、金繼華(西南隊)、姚運停(官南隊)、范建華(官南隊)、蔡建留(東北隊)、李英珍(官北隊)、常江河(官南隊)、牛金凡(東南隊)、呂群草(西北隊)、孔玉琴(東南隊)、陳愛峽(東北隊)。</h3> <h3>2018年4月27日,重返蘇門,官莊南隊知青小組合影。左起為姚運停、聶金珍、范建華、常江河。(缺段素琴)</h3> <h3>2018年4月27日,段生才(西南隊)與老隊長王令賢合影。</h3> <h3>2018年在洛陽澗西牡丹公園姚運停、蔡建留、張曉社相聚合影。</h3> <h3>1971年張國勝同張紅軍(孟嶺大隊知青)在西安大雁塔留影。</h3> <h3>1974年,張曉社、張國勝、姚運停在洛陽王城公園留影。</h3> <h3>1974年張國勝、王文杰(觀礦)、張紅軍(孟嶺大隊知青)在華山留影。</h3> <h3>青年時期,左起為白英子(曹西隊)、聶群燕(觀礦)、惠桂珍(曹西隊)、韓福壽(曹西隊)合影。</h3> <h3>青年時期的白英子(曹西隊)、惠桂珍(曹西隊)、李年榮(觀礦同學(xué))合影。</h3> <h3>2018年,常江河夫婦外出旅游合影。</h3> <h3>2018年重陽節(jié),常江河夫婦在陜州地坑院留影。</h3> <h3>2018年常江河夫婦帶孫女出游留影。</h3> <h3>2018年常江河領(lǐng)孫女演出后留影。</h3> <h3>2018年重陽節(jié),段生才夫婦游陜州地坑院留影。</h3> <h3>2018年重陽節(jié),常江河、段生才游陜州地坑院留影。</h3> <h3>2018年秋,常江河、段生才在三門峽黃河會興渡口遺址留影。</h3> <h3>2018年常江河、段生才在三門峽虢國公園留影。</h3> <h3>2017年常江河、段生才在陜西華山腳下玉泉院留影。</h3> <h3>2018年初秋,在三門峽黃河大壩下游鋼橋上蔡建留、常江河、孔慶堂、段生才合影。</h3> <h3>2018年4月27日,重返蘇門后,在澠池飯店同行十三名知青會餐時,蔡建留即興錄的視頻。</h3> <h3>2018年4月,張紅軍(孟嶺大隊知青)同夫人董春暖(孟嶺大隊知青)在覌音堂飯店,設(shè)宴招待姚運停、蔡建留、段生才、金繼華、謝保平。(均為蘇門大隊知青)。蔡建留即興錄制視頻。</h3> <h3>2018年4月27日重返蘇門后,在澠池飯店會餐時,蔡建留錄制視頻。</h3> <h3>2018年10上旬,觀礦少時同伴白瞎娃夫婦在澠池黃花飯店,設(shè)宴招待蔡建留、段生才、張紅軍、金繼華、惠桂珍、李年榮。蔡建留即興錄制視頻。</h3> <h3> 四十七年彈指間,轉(zhuǎn)眼當(dāng)年的姑娘、小伙已步入夕陽,頤養(yǎng)天年。每當(dāng)回想起那難忘的歲月滄桑,就想起了五十位同生共死的兄弟姐妹,不知大家現(xiàn)在可否安好?祈禱各位歲歲平安,健康永遠。</h3><h3> 回憶也是懷念,雖然我們嘗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歷盡無數(shù)艱苦磨難。但是我們問心無愧,我們把青春奉獻給了祖國,奉獻給了大地,我們無愧于子孫后代,無愧于……中國知青這個光榮而驕傲的稱號!</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