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數九寒天,走進小寒,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三九四九冰上走”,在寒冷的晚上, 獨處一室,想著怎樣寫一篇散文隨筆,小寒勝大寒,冷在三九。喝過幾杯熱茶后,身上暖意融融,大紅袍,暖胃。不日將入大寒,小寒 大寒冷成一團。大寒將至迎新年。</b></h3><h3><b> 滾滾寒流急,紛紛暮天雪 。地凍三尺,車碾冰河。</b></h3><h3><b> 想起那年冬天,父親和兩位哥哥往迷城煤礦送荊梢子的 情景,那時的路崎嶇坎坷,坑坑洼洼不說,還要過河,過河的時候脫掉鞋襪,光著腳板,登在冰碴子上,鉆心得涼。拉著小車子,車上是捆著滿滿的荊梢子,只能用力拉,才能過河,遭那樣的罪,現在的年輕人那能受得了。為了生活,為了填飽肚皮,再苦再累,也只能承受。這還是沾姨姥姥家的光,我奶奶的娘家是稻園菜園子的史家,奶奶姐妹五個,奶奶是最小的。嫁到迷城的是奶奶的四姐。四姨姥姥的孫子是迷城村干部,這樣能給礦上搭上話,所以父親才攬下給礦上送荊梢子的活。那時大哥二十,二哥十七。</b></h3><h3><b> 記得十五、六歲跟著爺爺到嶺到活(青峰山后)背秸稈,頂著刺骨的風,從小盤里上去,路窄,羊腸小路,稍不留神就會跌跟頭。爺爺綁好捆子,我背上感覺不重,就是風吹得東倒西歪。我們繞道大盤走,路寬好走,遠程。不一會出汗了,棉襖濕透。下了山,風小了,感覺腳下有根,走路踏實。一天的功夫到嶺到活背一趟秸稈,想想現在擱一百元錢,誰會去拿呢?生活就是這樣。</b></h3><h3><b> 大寒遇大雪,天寒地凍裂。</b></h3><h3><b> 南宋大詩人陸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門》中寫道:“平明羸馬出西門,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沖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紛紛狐兔投深莽,點點牛羊散遠村。不為山川多感慨,歲窮游子自銷魂?!贝蠛畷r節(jié)的早上,陸大詩人騎著一匹瘦馬出城,雖然太陽無光,大風低溫,城外一片蒼茫蕭條的嚴冬景象,連動物都很少見,這時候年關將近,他又身處異鄉(xiāng),但卻沒有感到悲涼,反而心中涌起一股山川依舊、悠然陶醉的豪情,這是一種何等高境界的人生曠達??!</b></h3><h3><b> 宋代詩人文同,有一首詩寫得很好——《和仲蒙夜坐》,“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風鳴北戶霜威重,云壓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寒夜漫漫,外面冷風呼嘯,屋內寂靜凄清。睡不著的時候才知道是茶水的作用,大寒節(jié)氣,應該喝酒??!屋里寒冷,硯里的墨都結了冰,燈花堆積了很多我也不管它。衣袍雖又破又薄,但只要有書讀就行了。這是一副讓人欽佩的寒 夜苦讀、舍我其誰的畫卷,詩人那種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氣神讓人過目不忘!</b></h3><h3><b>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賣炭翁》、《長恨歌》,可謂婦孺皆知,而他的《村居苦寒》知道的寥若星晨,“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褐裘覆絁被,坐臥有余溫。幸免饑凍苦,又無垅畝勤。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在北風如劍,大雪紛飛,竹柏凍死的大寒時節(jié),農民尤其辛苦。他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只能燒蒿圍坐等待天明。這時的我,住在溫暖的房子里,穿著裘皮衣,睡時蓋著綢子被,不受饑餓寒冷之苦,又不收勞累之苦,和那些嚴冬之下仍在辛苦干活的農人比較,我實在慚愧,我這算是什么樣的人呢?詩人自剖自責,憂國憂民的思想確實叫人欽佩。</b></h3><h3></h3><h3><b> 大寒不寒,詩人的家國情懷,喝酒讀書憂國憂民,豈是我們常人企及的。</b></h3><h3><b>久困山谷,于煙火中烙下故鄉(xiāng)的記憶,對久遠的年代所遭受的苦難為此而感慨。(網絡備份,隨時翻閱)圖片,部分文字來自網絡致謝</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