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末爸 溫情執(zhí)筆
未末媽 友情編輯 晚上洗澡,末末在澡盆里鯉魚打挺翹起脖子,“爸爸,我在游泳”,她撲騰著小腳,力道十足,水花飛濺。很明顯,這個宜家的最大號澡盆已經(jīng)裝不下兩個寶寶,甚至一個寶寶了。
未未和末末三歲了。
她們不用再時刻抱著,卻時刻能聽到她們叫“爸爸,抱著”。她們還是小寶寶的時候,我和孩兒娘沒有選擇只有抱著,現(xiàn)在開始有了選擇,焦慮就來了。
總是抱著,怕溺愛,怕無法培養(yǎng)獨立??偸遣槐?,怕缺愛,怕孩子失去安全感。
三歲的時候,這種“抱還是不抱、什么時候抱、抱多長時間”式的焦慮接踵而來。
比如拖延 晚飯時間,兩個小人兒在游戲墊上玩得正開心,對洗手吃飯的號令置若罔聞,兩個人扮演巧虎和琪琪,你來我往地對臺詞,哪管爹媽無奈的表情。
吃飯時間,兩個小人兒站在半米高的餐椅上,手舞足蹈唱著愛媽媽的歌,唱完開心地相互點點頭,坐下來,一秒鐘后又彈起來進(jìn)入無限循環(huán)模式,兩個人嘻嘻哈哈,飯菜冷落在一邊。
洗澡時間,兩個小人兒嘩啦嘩啦地翻著各種繪本,嘴里念念有詞,“我看完這本就洗澡”,其實這句話已經(jīng)說過不下三次了,每次都是連拉帶拽、吭吭哧哧走進(jìn)衛(wèi)生間。
睡覺前更是有一套明顯是在拖時間的程序:先要講故事,媽媽講完爸爸講,然后要喝水,喝完要尿尿,再然后要喝著水尿尿。一會兒要自己關(guān)燈,一會兒燈太黑,一會兒燈太刺眼。兩個人輪番上陣,一套武功打完基本上需要一個小時。
面對這種全流程拖延,我和孩兒娘經(jīng)常會從心平氣和到高聲大氣,最后進(jìn)入各具特色的獅吼模式。吼完之后又反復(fù)反省,孩子的節(jié)奏和我們想給的秩序感到底怎么平衡呢。
比如自我 兩個小人兒在家里也會爭搶玩具,每當(dāng)這個時候,我和孩兒娘都會講“好姐妹要分享,不可以獨占”,她們漸漸習(xí)慣了這種模式,爭搶越來越少,每次雖然戀戀不舍,但還是愿意把喜歡的玩具交給對方。
不知道是不是太強調(diào)分享,兩個小人兒在外邊玩的時候,別的小朋友看上的玩具,未未都會迅速撒手走開,末末經(jīng)常會護(hù)食,但也時常敵不過執(zhí)拗的小孩子,最后撒了手。最近尤甚,別人只要走向自己正在玩的玩具,未未就會馬上轉(zhuǎn)身離開。
于是,我滿心焦慮地勸導(dǎo)“自己喜歡的東西要拿好,玩好了再分享給別的小朋友”,但是每次講這條所謂道理的時候都會卡殼,我實在不知道她們小小的腦袋能不能理解“不可獨占”與“拿好東西”之間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
比如一致 “雙胞胎怎么不穿一樣的衣服啊”,這是圍觀群眾經(jīng)典百問第二問,第一問當(dāng)然是“誰是姐姐誰是妹妹”。
孩兒娘的原則是,絕對不能一樣,款式可以一樣,但是顏色、配飾、小花紋圖案一定要有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不想要兩個克隆人一樣的小孩。我們覺得,自由獨立的靈魂首先要有不一樣的外表。當(dāng)然,現(xiàn)實不像想象得那么美好,兩個小人經(jīng)常想要和對方一樣的衣服。
何止于此,末末生病打吊瓶,未未一定要跟著,羨慕地看著吊瓶,“下次我也要打”。末末胡鬧被打了手心,哭完之后抹抹眼淚,反復(fù)叮囑,“下次也要打未未”。
兩個小人兒從里到外、從好到壞都要保持高度一致,這讓想塑造兩個獨立靈魂的爹媽又陷入焦慮。
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這種走鋼絲式的焦慮似乎是無解的,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中庸,走中間的道路,這樣不至于太壞,當(dāng)然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最近,未未末末最愛問一個問題:“今天是周末嘛”。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她們所有的拖延都是我和孩兒娘在家的時間,她們大概是在用拖拉來延長每天下班到睡覺這段與爹媽共處的時間。除此之外,她們沒有別的辦法。白天老人帶的時候聽說很乖。
之前與孩子之間真的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看得見可愛頑皮,聽不到真實原因。
隨著語言萌發(fā)完善,這層玻璃窗慢慢被打開了?,F(xiàn)在,我和孩兒娘發(fā)現(xiàn),之前與小人兒經(jīng)常搭錯線,不在一個頻率。她們要愛撫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給的是秩序;她們要安慰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講的是道理。
成人的僵硬怎么解決得了孩子心中柔軟的問題,而恰恰是孩子心中的柔軟正在治療我和孩兒娘的焦慮癥。 這三年,就是未未末末專門開給我和孩兒娘的心理門診時間。
小人兒就像兩個醫(yī)生一樣,一件件地檢查著我和孩兒娘的焦慮煩躁,足足檢查了三年,一句多余的話也沒有?,F(xiàn)在她們終于拿出紙筆,在處方欄上寫下兩味藥:未未、末末,醫(yī)囑是“順其自然,終身服用”。
很顯然,以柔軟的方式相互陪伴,能治愈一切焦慮和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