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為了全面了解北山林區(qū)土壤類型及土壤肥力,互助北山林場和北京林業(yè)大學耿教授團隊合作開展北山林區(qū)主要林地生產(chǎn)力調(diào)查研究課題。今天隨耿教授團隊到甘沖溝采集土壤標本,一天的跟隨學習,為他們的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所折服!</h3></font></h3> <h3>為了能按計劃完成今天青海云杉純林的整段土壤標本取樣,我們早上吃過早飯,準備好工具往甘沖溝進發(fā),雨后的白雕山在云霧的繚繞下,分外清秀挺拔。</h3> <h3>天氣預報說今天有雨,為了能盡快完成任務,隊員們一起到預先確定的青海云杉純林,選擇有代表性的樣地,開始做20×20m的調(diào)查樣方。</h3> <h3>耿教授帶領的兩個研究生和我場的技術人員在樣地開展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h3> <h3> 對樣地分布的青海云杉胸徑、樹高等生長指標進行詳細的調(diào)查。</h3> <h3>由于近年來林場保護措施得力,加之林區(qū)牛羊數(shù)量減少,青海云杉純林林下自然更新非常良好,自然生長的幼苗和苗圃育苗地差不多。</h3> <h3>耿教授選擇了一個土壤剖面取樣點,林場工人在挖掘剖面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土壤內(nèi)根系較粗,石礫較多,繼續(xù)挖了65cm左右就到了巖石層,這不是整段標本取樣的理想地點,好在土壤層次比較清晰,對認識青海云杉純林土壤形態(tài)特征很有幫助。</h3> <h3>耿教授的學生何宇很熟練對剖面進行了分層標記。</h3> <h3>董穎、李娜兩位研究生在耿教授的指導下在剖面進行分析樣本采集。</h3> <h3>耿教授研究土壤快30多年了,曾經(jīng)到過北山林區(qū)研究土壤,很快又選擇了一塊取樣地點,隨著林場工人的下挖,發(fā)現(xiàn)這塊地方適合土壤整段標本的采集。</h3> <h3>何宇對工人挖好的剖面進行修整,使其呈現(xiàn)自然的形態(tài)特征。</h3> <h3>為使土壤形態(tài)特征更加逼真,耿教授親自動手,一邊整修一邊給弟子們講解注意事項和分層要點。</h3> <h3>為教授一絲不茍的研究作風所感動,感謝能有這樣一個機會能跟隨專家學習。和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對基層林場開展林業(yè)科技工作何嘗不是一種雙贏!</h3> <h3>將修整好的剖面進行拍照存檔,以便后人能較容易的了解當?shù)赝寥捞卣鳌?lt;/h3> <h3>為了能拍好剖面的照片,看著教授跪在濕滑的地上,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和敬佩,年輕人們應該學的很多!</h3> <h3>何宇將剖面分層后作標記,再進行拍照。</h3> <h3>何宇對剖面各層厚度進行測量并進行了記錄。</h3> <h3>在老師的指導下,兩個林場工人開始放置標本框。研究工作已經(jīng)開展了快一個月了,林場安排協(xié)助的技術人員和工人都熟練掌握了取樣的方法,在如何取樣上更是出了不少好點子。</h3> <h3>董師傅和張師傅根據(jù)標本框的大小,在土壤剖面刻出邊槽,將標本框嵌到土壤剖面里。</h3> <h3>兩個師傅小心的取出土壤剖面標本石塊,用同層土壤進行了修整。</h3> <h3>在大家的協(xié)助下,將鋼板沿著標本框內(nèi)側打入,以便裁取整段土壤剖面樣本。</h3> <h3>大家小心翼翼的將整段標本取出,兩個師傅已經(jīng)挖了8個標本的取樣,技術相當熟練,取的整段標本很完整。</h3> <h3>大家對取下的標本稍加整修,以確保能真實反應所取樣地的土壤形態(tài)特征。</h3> <h3>為了防止標本在運輸途中發(fā)生顛簸,大家用棉氈防護、草繩包裹標本框。</h3> <h3>取樣完成后,董穎和李娜繼續(xù)在土壤剖面各層取比樣標本,放在比樣標本盒中。</h3> <h3>然后進行土壤環(huán)刀取樣,用于測定土壤持水力等指標。</h3> <h3>環(huán)刀取樣完成后,繼續(xù)進行剖面各層取樣,并裝袋,該標本用于測土壤各項成分指標。</h3> <h3>時間已經(jīng)接近下午兩點,整段土壤標本和取樣工作都做完了,本來還想繼續(xù)在甘沖溝不同地段選取兩個樣地,但天公不作美,看著好像馬上就要來雷雨了。</h3> <h3>外業(yè)是很艱苦的,其實更辛苦的還是對400多個土樣的內(nèi)業(yè)研究。</h3> <h3>回到林場,大家將今天采集的整段標本放到林場標本館,這是這一個多月采集的林區(qū)里整段土壤樣本。在一個基層林場能有這么高標準的土壤標本很難得,感謝耿教授團隊的辛勤付出!</h3> <h3>按不同植被類型,耿教授團隊制作的土壤比對樣本。</h3> <h3>很多土壤指標必須有專門的實驗儀器才能測定,但從青海郵寄大量的標本又不太方便,所以有些能在青海做的指標,耿教授就指導弟子們晚上加班,每晚加班到深夜,已是最近的常態(tài)了!</h3> <h3>對今天取的土樣,放置在牛皮紙上面,進行自然風干。</h3> <h3>風干土壤篩選500g,編號裝袋郵寄到北京測各項指標,包括PH值、全N、P、K等,根據(jù)具體指標提出提高生產(chǎn)力的措施。</h3> <h3>對已經(jīng)風干的部分土壤撿凈枯落物和夾雜的根系,用于比對土壤顏色。</h3> <h3>準備比對前,耿教授向學生們講解如何確定土壤顏色及技術要點。</h3> <h3>已風干土壤經(jīng)2mm篩網(wǎng)篩選,取少許放置在白紙上和土壤比色卡對比。</h3> <h3>比色卡對比。</h3> <h3>潤濕少許篩選土壤樣本,再次比對顏色。</h3> <h3>土壤顏色比對教學完成后,小何和小李對環(huán)刀取樣標本進行稱重。</h3> <h3>將稱重后的取樣標本進行浸水。</h3> <h3>標本充分吸水后,在細沙上吸水測土壤持水量指標。</h3> <h3>恒溫箱烘干土樣,測土壤含水量。</h3> <h3>土壤枯落物樣本,恒溫烘干測土壤生物量。</h3> <h3>天已經(jīng)快黑了,耿教授和弟子們還在做著潛心的研究。</h3> <h3>我害怕閃光燈會影響到他們,便悄悄的退了出來,一天的隨行讓我和林場的職工學到了很多東西。之所以把今天的所見用相機做了全程記錄,一是有感于北林耿教授團隊的治學態(tài)度;二是想做一個科普記錄下土壤調(diào)查的過程;三是希望能有更多優(yōu)秀的團隊到我們林場來做研究,把這片美麗的林區(qū)保護的更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