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Drumheller 鎮(zhèn)位于卡爾加里東南120公里處,早就聽說過"恐龍谷",所以從溫哥華到了卡爾加里后,我們就開始設計前去探訪。說它是小鎮(zhèn),真有點冤枉:D鎮(zhèn)在2016年官方確認的人口數(shù)字是8,700人,但根據我們的經驗,在這里生活的常住人口應當上萬,因為這里有沃爾瑪,沃爾瑪僅在人口過萬的鎮(zhèn)子上開店。1988年,D鎮(zhèn)與7號惡土地區(qū)合并,成為艾省最大的市鎮(zhèn),且鎮(zhèn)內土地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h3> <p class="ql-block">我們在D鎮(zhèn)時,恰逢中國中秋節(jié),喝紅酒望明月,更加深了一份對于此地的記憶。加國月亮奇亮,沒有污染。據說,Drumheller這個名字來自"薩穆埃爾-德雷姆海勒上校",上世紀初,上校來到此地置地挖煤一通忙乎,最后把自己的名字留了下來,這哥兒們搗鼓這些事的年頭,是1910和1911。</p> <h3>紅鹿河流經D鎮(zhèn),紅鹿河谷在D鎮(zhèn)境內有2公里寬,28公里長,紅鹿河流域物產資源豐富,在艾省范圍首屈一指。</h3> <h3>來到D鎮(zhèn),聽到最多的名字是約瑟夫-布爾-泰瑞爾了,他被艾省人尊為"艾龍"(艾爾伯塔恐龍)發(fā)現(xiàn)者,其地位堪比新大陸發(fā)現(xiàn)者哥倫布。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以他的名字命名。</h3> <p class="ql-block">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見過恐龍,所有關于恐龍的形象都是人們想象出來的。憑空想象不科學,人們只能借助于從地面或者地下找到的恐龍化石開發(fā)其想象力了。泰瑞爾之所以在艾省被尊崇,就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晚白堊紀的恐龍"墓園"。</p> <p class="ql-block">1884年,加拿大的地理勘查機構派遣他率隊堪察南艾,而且還特別指派他去探明煤炭儲藏,因為加拿大準備開通橫加鐵路,火車需要動力能源。 就在他試圖探明距離D鎮(zhèn)10公里遠的膝山溪谷的礦層時,泰瑞爾毫無準備面對著的一個"艾龍"的顱骨。</p> <h3>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成立于1985年,在泰瑞爾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百年之后。1990年,博物館榮幸地被冠以"皇家"之稱。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收藏的恐龍標本數(shù)量之多居全球之巔,這里有沿著紅鹿河谷一帶挖掘出的300余架高質量的恐龍骨骼,分屬60種不同群體。</h3> <h3>皇家泰瑞爾博物館建在牧草場,艾省人以此為榮:它向世人展示的不僅是它收藏的古生物化石,而且還將艾省特有的草原優(yōu)勢彰顯于此:這里生長著的高桿牧草扎根深度達1.8米,抗旱能力極強,除了根系,它高聳粗壯的莖干也能夠幫助捕捉并保存水分和濕度,耐旱、耐冰雹、耐野火,耐放牧。它是理想的抗擊所有自然災害的草場。</h3> <h3>博物館陳列的有頭甲龍、角龍、鴨嘴龍等恐龍,它還設有高大的溫室,里面種植著不少曾與恐龍一起生活過的古老植物,有些還是食草類恐龍的食物。</h3> <h3>這里陳列著的最為著名的是"艾龍",其眼睛長在頭骨較高的部位,是食肉類暴龍科家族成員,據說距今已超過7,000萬年。</h3> <h3>令人遺憾的是,1884年泰瑞爾的不凡發(fā)現(xiàn)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h3> <h3>我們聽到這樣的一個故事。曾經,在加西居住的農牧場主威格奈兒參觀了紐約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他對博物館員說,他加西艾爾伯塔的家鄉(xiāng)就有與紐約博物館展出的巨龍相似的恐龍骨頭,而且這種骨頭的化石在艾省隨處可以撿到。</h3> <h3>威格奈兒曾經動員加拿大東部的科學家前去他那里看看,但似乎他的話沒有得到響應。</h3> <h3>不得已,這次他專程前往紐約,對自然歷史博物館發(fā)出了邀約。此舉引起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脊椎動物館館長布萊恩的高度重視。布館長是古生物學界的領軍人物,曾經在1897年和1902年于美國蒙大拿州發(fā)現(xiàn)了三角龍和霸王龍。同時,他本人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龍化石收藏家之一。</h3> <h3>1909年,當他再一次去到蒙大拿州挖掘化石時,在返回紐約的路上,他滿足了威格奈兒的要求,繞道來到D鎮(zhèn),并且應了威格奈兒的說法,如期在牧場及其周邊挖到了恐龍化石。他還了解到,那些攀附了恐龍遺骨的巖石,沿艾省紅鹿河谷綿延150公里,都能找到。這個事實足夠說服他在來年夏季,再次前來為他的紐約博物館勘察和尋找恐龍遺骨。</h3> <h3>自1910年起,連續(xù)5個夏天,布萊恩都是在艾省惡土地上度過的,他們的遠征隊挖得了200多套齊全的恐龍化石標本。</h3> <h3>布萊恩率隊前往紅鹿河谷的遠征,啟動了壯觀的"恐龍熱"。此事發(fā)生在人們跨過埃德蒙頓奮力"淘金"的13年之后。正如前邊威格奈爾的故事告訴我們的,世紀之交,加國人對恐龍化石的漠視,留給美國人布萊恩獲得遠征成功的足夠空間:由于"布萊恩們"的努力,成打的恐龍標本開始運往紐約。加拿大政府被震驚了,也開始關注加西豐富的恐龍化石。為了競標將恐龍化石留在加國,加拿大政府聘用了另一個名叫查爾斯-H-斯特伯格的美國人,后者帶領他的3個兒子前來搜集紅鹿河谷的恐龍化石。</h3> <h3>與過去"淘金熱"中你死我活的爭搶不同,加拿大"恐龍熱"是在文明制度規(guī)范下進行的,如果沒有法律規(guī)范,所有挖掘活動就不得進行,法規(guī)要求周日停休。利用休整的時間,布萊恩或斯特伯格會請當?shù)鼐用袂皝韰⒂^他們的營地,也有古生物學家利用空余時間交換信息和互請喝茶,而且使其成為慣例。</h3> <h3>布萊恩走后,斯特伯格繼續(xù)在這塊土地上耕耘,他為加拿大渥太華地質勘查隊和加拿大國家博物館找到了恐龍骨架,他的勘察成果也有為其他博物館或研究機構所收藏。正因為他們的努力,艾省的恐龍化石骨架被運往多倫多、芝加哥、洛杉磯、倫敦、柏林、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及這個世界的其他城市。每一個恐龍骨架都是一個沉默的科學使者,它向全世界宣布艾省豐富的化石資源,其年齡在白堊紀最后的1,500萬年這一時段。 </h3> <h3>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看似不像中國字),后來流行于中國。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h3> <h3>在東方(中國和日本)譯名的語境里,"龍"特指該希臘語蜥蜴家族,如主龍、暴龍、異齒龍、梁龍、霸王龍、翼龍、三角龍等。中國人有龍的情結,叫個"龍",就不僅是簡單的"高大上"了,"巨龍"和"巨無霸"的意思也在其中。</h3> <h3>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shù)千萬年,但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過這么一類奇特的動物。第一個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yī)師,而創(chuàng)立"恐龍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查德-歐文。除了這兩位前輩外,如果說能夠讓恐龍真正成形成像的,應該就是被D鎮(zhèn)奉為"艾龍發(fā)現(xiàn)者"的這位泰瑞爾了。</h3> <h3>人類如果不借助于化石,對恐龍這一神秘的物種就會一無所知。所以對恐龍的研究,也就是對恐龍化石的研究。</h3> <h3>恐龍化石大致可分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兩種,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時期形成的沉積巖中??铸埢男纬墒且粋€復雜、漫長而又神秘的過程,它牽涉到恐龍的死亡和滅絕,也與地球億萬年的風云變幻息息相關,而它的發(fā)現(xiàn)和挖掘也同樣不易。正因為此,需要我們向其致敬的,應該是我們前邊提到過的所有的這些名字。</h3> <h3>在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我們看到,科學家們正在通過各種手段尋找恐龍化石的蛛絲馬跡,并借助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來復原化石和研究恐龍。通過他們的工作,我們漸漸了解了恐龍的外形及生活習性,而來自世界各地關于恐龍的新發(fā)現(xiàn)以及新看法,一再修正我們原先認定的恐龍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實的真相。</h3> <h3>1995年,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鳥形恐龍的化石標本。這個骨架利用龍喙化石的殘骸完成了98%的龍骨。研究此物,配以其他的標本,科學家得出結論,鳥形恐龍與霸王龍和傷齒龍緊密相關。</h3> <h3>化石是艾省的財產,在D鎮(zhèn),我看到一則艾省保護化石資源的法律,令人對加國給予資源保護的重視肅然起敬。請看這些具體條規(guī):1、化石的收藏:兩種情況:a、私人土地表面的化石,歸土地主保管;b、埋于地下和山巖上的化石,挖掘需要擁有許可證、非專業(yè)人士不得介入。2、化石的記錄:如果您發(fā)現(xiàn)了化石,您必須 a、照相;b、標明地點;c、如果化石可以活動,您要將化石交給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d、如果化石無法移動,則要與博物館人員聯(lián)系。3、化石的保存:如果您在艾省居住,您可以將其帶回家保存,您是該化石的看管人,但化石的權屬是艾省。艾省法律規(guī)定,您不能將其帶出艾省。4、銷售:沒有艾省政府委托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頒發(fā)的許可,任何艾省境內的化石不得售賣。在艾省境內商店銷售的化石,其來源均為艾省境外的美國、歐洲、非洲等其他地區(qū),那里施用不同的法律。</h3> <h3>除了古生物博物館,D鎮(zhèn)還有一個吸引我們的地理奇觀,距離D鎮(zhèn)中心7公里。待我們來到此地一看,這不就是久負盛名的加西惡土地嗎!惡土丘+蘑菇柱,壯哉!</h3> <h3>據說,過去這里是一片汪洋,后來,艾省熊爪海水退去,留下了三角洲、河床和山丘,形成D 谷。赭紅色土地是熊爪海的海底沉積物。7,200萬年前的白沙灘沖積成為巖柱。</h3> <h3>說好聽點,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實是天長地久的氣候腐蝕的結果:霜凍、雨水、點點滴滴,長期腐蝕,不遺余力,一萬年不久,要數(shù)十萬年,數(shù)百萬年和數(shù)千萬年,才能形成今日的壯麗景觀。<br /></h3><h3><br /></h3> <p class="ql-block">這種形狀的蘑菇巖石及石柱有被叫做"棚石帽柱"的,也有說成"神奇煙囪"和"惡土金字塔"的。這種地理奇觀的正式名稱是Hoodoos, 音譯"伏圖",與那個叫做"伏圖教"的宗教同名但毫無關聯(lián)。蘑菇石柱的身高,從1.5米到45米不等,剛才講到,形成這種形狀的巖石,是沉積層的結果,或者是火山石使其然。具體到我們面前的加西惡土地Hoodoos,傾向于是前者,一般這種惡土地都有煤的蘊藏。</p> <h3>多年沖積而成的河堤將海水與豐厚的沼澤地隔開,逐漸演變成為煤床,山谷之墻即煤層。上世紀初,綿延50公里的河谷分布著139個煤礦,"煤車一響,黃金萬兩",煤為5萬當?shù)鼐用駧砩?。煤炭生產在二戰(zhàn)時期達到頂峰,據記載,當時每天有40列火車從這里開出,每列火車拖著80節(jié)車廂。車廂煤山高起,列車浩浩蕩蕩?;疖囬_往草原各省,同時為遠在歐亞大陸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提供著豐富的物質資源。</h3> <h3>這里曾經的139個礦,目前僅留存了一個,供參觀之用,在D鎮(zhèn)"亞特拉斯煤礦的歷史景點",參觀者可以攀登上加國最后一個木質的卸煤棧道,在那里體會下當時礦工的心境:他們的標簽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暗無天日和艱苦至極",而是難以遏制的"趾高氣昂",因為,作為當之無愧的"煤老大",礦工們清一色地抱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觀念。</h3><h3><br /></h3> <h3>一則昔日招募礦工的廣告引起我的注目,讀來蠻好玩兒的。招募的要求是:一、能夠承受艱苦勞作;二、對日光沒有要求;三、不懼怕蜜罐式狹小空間;這一廣告從1911年一直延用到1979年,貫穿整個加拿大煤炭工業(yè)的興衰過程。</h3> <h3>盡管自1911年起,艾省石油和天然氣就開始有所開采,但是直到勒杜克和特納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的油田后,才真正有了了D鎮(zhèn)煤礦的衰落。 </h3> <h3>我們去過美西的惡土地,似乎與加西的惡土地不完全一樣。從形狀上看,美西惡土地,接近中國的"黃土高坡",而加西惡土地給人的感覺是土質密度更大,此處,上圖為加西惡土,下圖為美西惡土。</h3> <h3>加西D鎮(zhèn):恐龍變化石,藏于地下;煤礦衰了,先前的生計斷了,人們的生活靠啥吃啥?</h3><h3><br /></h3><h3>此圖為艾省首任省長,我去埃德蒙頓拜訪過他在艾爾伯塔大學的舊居,敬佩他的遠見卓識。</h3> <h3>什么都難不倒艾省人民:作為加國石油天然氣資源最大的省份,艾省向加國貢獻了全加一半的石油天然氣產量。</h3> <h3>除地下外,艾省地上的農牧業(yè)條件也很優(yōu)越,作為平原占比80%的西部草原省,艾省僅養(yǎng)牛數(shù)量就超過500萬頭,牛肉產量又拿去加國的一半。艾省還有落基山脈,旅游資源豐富。天然的資源,加上合理的制度和艾省人民的勤勞智慧,更重要的是艾省人的高雅素質,使得艾省成為全加最富裕的省份之一。</h3><h3><br /></h3><h3>大角綿羊是艾省的代表動物。</h3>